忘记你的订户!
今天我們討論做自媒體的一個核心認知,我稱之為『忘掉你的訂戶』。
訂戶是一個技術詞彙,意思是觀眾點擊了訂閱你的頻道。在通常討論中,訂戶和粉絲可以交叉使用,你知道是這個意思就行,也就是那些訂閱了你頻道的人。
這個『忘掉你的訂戶』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們回過頭來看。很多同學經常遇到這個問題:我想更換內容方向——原來那個方向也許不喜歡,也許做了一段時間沒起色——現在想換方向,我是該再開一個新頻道,還是在現有頻道裡繼續做?
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跟大家舉 MrBeast 的例子:他在過去十年中,換了很多方向,都在同一個頻道裡,沒有任何問題。只要你的頻道沒有明確的違規歷史,在現有頻道裡做就好。
有同學講:『哎,我這個頻道挺大的,有一萬或三萬粉絲,不像只有三百粉絲那樣,可能沒問題,我馬上就在現有頻道裡更換就是了。』
我的觀點是,不管你的頻道多大,如果你想換方向,證明你對現在這個方向,要嘛失去興趣,要嘛覺得再做下去意義不大——賺不到錢或者增長太慢——那反正你是要換。也就是說,你現在這個頻道不想要了。要嘛就把它打包賣掉;要嘛你就想:『我先緩一緩,將來也許還會做這個賽道。現在 AI 火起來了,我先來做個 AI 賽道試試看。』這種情況,你就開新頻道去嘗試。
我今天要討論的是這種情況:你在自媒體的探索過程中,還沒找到一個想長期投入(比如至少做個一年、三年)的好方向,仍在摸索。這種情況的話,我就會建議你:就在現有頻道裡去折騰就好。
另一個相關問題,也經常被同學問到:我到底是為訂戶做節目,還是為我自己做節目?關於這個問題,我以前講過。從技術上講,我們有時確實是為訂戶做節目。比如,老胡(我)很多節目就是回答觀眾的問題。這是非常明確地為訂戶做節目,內容從粉絲中來,也直接為粉絲服務。這顯然沒問題,你是在為觀眾服務,而且你本身就選擇了這個賽道,對此有興趣——這個前提已經滿足了。
為自己做節目是什麼意思呢?有些節目你明明知道不會很火,但是你想做,比如老胡的《胡說》系列。那我就要做,這是我的地盤。我知道看的人不多,我週末的直播看的人也不多。但週末花一兩個小時跟大家在鏡頭前聊聊天,我覺得挺好。所以,這屬於為自己做節目。
我今天在這個上下文裡講的『為訂戶做節目』和『為自己做節目』,意思稍有不同。也就是說,你要認真地考慮:你做節目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取悅觀眾,那麼它必須帶來直接好處:要嘛漲粉,要嘛賺錢。
現在很多人在這問題上的掙扎是什麼呢?就是:我為粉絲做,做得不快樂,也沒直接結果;可一旦做點別的內容,立刻就掉粉,或者觀看量很低。這就是短期內被 KPI 綁架。結果你就變成做一些自己不那麼願意、或不那麼喜歡的內容,被現在所謂的粉絲綁架了。所以,要非常警惕自己掉進這種陷阱。這種情緒上的陷阱很難爬出來,對人的殺傷力很大。
所以我常講:要盡一切努力,捍衛你的精神健康。這在做自媒體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甚至比你具體做哪個内容方向、用什麼技術手段來做,都重要得多。
你要理解一點:頻道成長的關鍵,在於不斷獲取新觀眾。這個概念,很多人在頻道的經營過程中會不斷忘記。為什麼我在 YouTube 後台,總要隔段時間就提起那兩條曲線?就是看:你每期節目獲得了多少新觀眾(從未看過你內容的人),以及有多少老觀眾返回觀看?
你的頻道要成長,就必須不斷獲取新觀眾。不是說你現在有 1000 個粉絲很滿意,結果這 1000 個粉絲讓你挺高興,觀看完成度都挺高,然後視頻往外推卻推不出去。這就變成了你自己一個小團體的自嗨。你還覺得挺好:點擊率不錯,完播率不錯,有點讚,討論也熱烈。可為什麼就是推不出去呢?
因為你的視頻,YouTube 並不是不想往外推,你每做一個節目,他都會往外推,但推出去後就比不過別人。面對新觀眾,你不能靠臉吃飯。在老粉絲那裡,你可以。而老胡,『我是他的鐵粉,他今天胡說八道我也聽。』所以,你到一個新環境,就沒法靠臉吃飯。你得完全依靠內容、硬核實力、前 15 秒、封面圖——所有這些東西。
也就是說,你對熟悉的老觀眾、粉絲,會放鬆警惕。你做的任何一個視頻——如果在陌生人眼裡缺乏質量或吸引力——包括呈現方式、內容和選題,老觀眾可能覺得還好、挺幽默、挺放鬆,但新觀眾就會想:『什麼玩意兒?』
所以,YouTube 會不斷幫你在外面推。推的效果不好,是因為在不斷增長的流量池裡,你等於在海選中被淘汰了。你像一個過期的藝術家或歌手,那些聽你歌長大的老粉絲,你怎麼樣他們都接受。但新觀眾根本不吃你這一套。你去參加海選,那個當年聽你歌、還是個小朋友的人,現在坐在評委席上,他根本不認識你,你第一輪海選就被直接刷掉了。
因此,如果你的內容、選題、視頻質量過不了新觀眾這一關,你就沒法得到新觀眾。一個頻道無法成長,命門就在這裡:無法獲取新觀眾。
從這個意義上講,你要明白,老觀眾你已經征服了,穩住和討好他們不該是你花費最大力氣、作為主要工作重點的地方。你要不斷挑戰自我,去獲取新觀眾。這一點非常重要。
獲取新觀眾的唯一方法,就是內容出圈。你原來只做特定內容。所謂出圈,就是走出你的舒適區,不斷向外拓展。所以,一開始可能只講一個系列、只用一種方式,到後面就要嘗試各種方式,內容系列也要不斷拓展。這就叫內容出圈。
也就是說,你原本從不講某些內容——比如你這個科技博主,一直講硬核技術——突然轉而講:『我不買蘋果 iPhone 16 的十大理由』。這個內容就可能出圈。如果講得好,甚至可能出一個很大的圈。這時你可能會想:『這種粉絲不是我想要的,不是我的硬核粉絲。』但有時候,你還真不能這麼想。我不是說這種想法絕對錯誤,但你得出去看看。不能天天只吃山珍海味。皇帝微服私訪時,也要看看路邊店,嚐嚐路邊攤。這才是做內容的正確方法。
所以,回到第二點:你是做內容只為討好現有粉絲群,還是為了『自己』?這個『自己』,在你嘗試出圈時,其實就是為了自我成長而努力。從內容出圈的角度看,某種程度上,你其實在拋棄(或者說超越)你的核心粉絲。你在不斷往外走。
這是很多人,包括老胡,也容易犯的錯誤。因為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多舒服!我現在在鏡頭前用 PPT 講課,多省事。但要讓我跑到大街上、跑到海灘邊,後面全是比基尼美女,我就會覺得不舒服。
人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選題、節目形式、表達方式等等,都是對自我的挑戰。但是,你必須走出舒適區,去嘗試新東西,才能獲得新觀眾。如果你很嚴肅,從來不笑,也許就該考慮:『我要不要學著放鬆些,學著面對鏡頭微笑做節目?』並不是說人人都必須這樣。但這個問題你必須思考。而不是想:『我從來不笑,對我爹媽都板著臉,憑什麼要對你笑?』如果是這種心態,我覺得你就沒有真正去考慮哪些需要改變、哪些可以不變。
自媒體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能讓你產生自我覺知。你認真思考、嘗試過後,也許最後的結論仍然是:『我還是別笑吧。』沒問題。但如果你固步自封,明明知道是自己的缺點,卻拒絕改變、進步和提升,那這就是個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出圈的內容,因為我們自己需要走到圈外去。你都沒出過國,沒到過海外,整天待在國內,能成為國際問題專家嗎?這怎麼可能呢?就是這個意思。
不要怕現有的訂戶取關。太正常了。我以前給大家看過數據吧?一個頻道漲 100 個粉絲,同時可能會有 20 或 30 個粉絲取關,這很正常。也就是說,你看到淨增長 100 個粉絲,實際可能已經新增了 130 個,只是同時流失了 30 個。所以,別怕現有訂戶取關。
有的同學在這點上非常敏感:『我一換方向,在現有頻道發新內容,一發就掉粉,一發就掉粉!』那當然掉粉!應該掉粉!必須掉粉!因為你原來是做釣魚的,現在變成講心理學了。那些釣魚愛好者、釣魚佬,他當然該走。這才正常!如果你換了方向,他們反而沒人取關,那才說明你的粉絲全是殭屍粉,那樣的粉絲本身就沒意義。所以,有取關才是正常的,對的,別怕!
在轉換頻道方向時,正是因為有老訂戶取關,YouTube 才能通過觀察現有粉絲和新粉絲的行為,逐漸理解你的新方向和目標觀眾。這樣,它的推送就會越來越精準。
不要對數據過於敏感,尤其是短期的小數據,比如那些近乎實時刷新的數據。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會犯的錯誤、會經歷的階段。我一直強調:YouTube 後台的數據並非完全實時。雖然有些數據每天更新,但更新的數字不一定是最終真實的。有時,今天的數據,一部分可能更新在今天的卡片上,另一部分可能要三天後才出現在報告裡,但他不會告訴你。因為它不像高考分數那樣,需要絕對準確和實時。它的更新沒有固定時間表,也沒保證數據必須極端精確。你經常會發現,播放頁面、數據概覽頁面、以及具體數據卡片詳情頁裡——這些地方顯示的數據可能都不完全一致。這是因為更新頻率、數據來源於不同數據中心、以及背後數據庫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很多同學就這樣抱怨:『我現在換方向,發了幾期視頻,哇!粉絲取關!播放量極差!看來我這頻道不能換方向!一換方向,YouTube 就懲罰我,不給我推!不僅不推,現有粉絲還噌噌噌地往外跑——這是在掉粉!』
我講的這幾點就是要告訴你:這些完全正常,而且是必須經歷的。我開玩笑說:『洗洗更健康』。如果這些老粉絲不洗掉,你就無法驗證你吸引來的是否是真實的、喜歡你新內容的粉絲。
很多同學對數據過於敏感:『我都試驗一個星期了,數據不好,是不是我帳號有問題了?』帳號可能有問題。但通常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疑神疑鬼地覺得有問題。如果頻道沒有被處理——嚴重的違規頻道都會被處理——那它都會通知你:你有違規、黃標、違反社區規定、視頻被刪等等,這些都是明確的違規報告。如果沒有這些,你就別瞎猜。
你在內容轉換過程中,遇到各種異常情況,非常正常。再加上『噌噌掉粉啊!』,然後新節目在老觀眾群裡出現、被推薦時,響應不好啊!這都很自然。因為原有粉絲是釣魚的,你現在講心理學,那幫釣魚佬覺得奇怪,看到了也不點擊;有人點進去看了,觀看完成度也比較低。
這時候,效果就取決於你新節目的封面、標題,以及你給 YouTube 算法傳遞的信號有多清晰,讓它能準確理解:你這個是……關於監控夜間睡眠數據的……這樣一款手錶。然後它才能把你放到對的貨架上,去推銷你這塊手錶。
現在很多人,因為轉換新賽道、做新內容時,做得不夠好——導致 YouTube 算法無法準確定位該把新節目推給誰。所以,就出現了內容投放的精準度問題。你講心理學。好,我知道你這期講心理學,但心理學領域太大了。我是該推給抑鬱症患者?還是有其他心理疾病的人?還是對積極心理學、正向心理學、或心靈雞湯感興趣的人?還是喜歡勵志語言的人?算法不知道。它需要不斷嘗試。
你能做的就是:盡力幫助算法準確理解你的內容是什麼。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同學會濫用標籤。我常舉這個例子:劉德華的一首歌,你恨不得把華語樂壇所有歌手的名字都當成標籤寫進去,幾百個!這就是濫用。你讓算法完全搞不清:這到底是誰?是唱歌?國語?粵語?經典歌曲?現代歌曲?還是……?它就蒙圈了。這是人為地、刻意地讓算法無法弄清你的內容主題。
在轉向過程中,數據——數據很重要,但很多人在濫用和誤讀數據——看到數據就想:『我點擊率 7.5%,沒人推送,沒得到大推,肯定是算法不靈了!』『我原來點擊率才 5.x%,播放量都能比這次高 10 倍,這次怎麼就不靈了?』
算法永遠是靈的。我講過最重要的因素是視頻的:選題、封面、標題和開頭。就這些。永遠是這些。這是最核心的。從權重來講,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可能有 N 個,甚至超過 200 個參數。但那麼多參數,你沒法一一掌握,很多是不可控因素。你只需把你能控制的因素做好。當你把這些做好後,由於不可控因素的綜合影響,有時結果可能不如預期。所以有時,你從這四個方面看,覺得都做得挺好,但視頻表現依然不佳,這也是可能的。
YouTube 是個長期的遊戲,不像奧運會四年一次,只有一次比賽機會。在 YouTube,你得持續在一個方向上努力、進步,並且穩定地發揮、輸出。你才能用這種方式來對抗那些看起來隨機的、概率性的波動。但其實並非隨機,也不是純粹的概率遊戲。因為算法是確定的,只有零和一,沒有模糊地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沒有偶然。只是 200 多個推薦參數綜合作用的結果,讓你感覺像是偶然,但其實不是。
我們對付這種不可控、無法完全理解的複雜系統,唯一的辦法——我認為,就是用不變來應對變化。就像大數定理一樣,我們通過累積數量(持續創作),持續提高內容水平,然後不斷破圈,去觸及越來越大的用戶群。不要被短期數據迷惑,它沒有統計學意義。別拿那幾十、幾百的播放量來做統計分析,能分析出什麼呢?你去街邊 ATM 取錢,每個機器只取一百塊,你根本無法判斷哪家銀行存款更多,因為你的樣本太小了。
流量波動是常態。它會一直存在,不管你是大號、小號,有幾百萬還是幾千萬粉絲。看看 MrBeast 那三億粉絲的帳號,他每期視頻的播放量也有巨大的波動——波峰、波谷。所以,波動會一直存在。
不要覺得:『YouTube 看我是新手、在換方向,就故意關我小黑屋,不推薦我視頻。上禮拜推薦還挺好!』尤其一些做短片的同學會說:『哇!我原來視頻都 300 萬播放起步!現在同樣的內容、賽道、調性,剪輯、拍攝都一樣,怎麼現在只有 20 萬起步了?』那是不是 YouTube 算法變了?
打個比方,同樣的房子,現在價格腰斬。以前 50 萬的房子,現在有些地方跌到 5 萬一套。你能說是房子本身變了嗎?同樣,如果你說你的節目沒變,那平台為什麼必須一直給你相同的流量?
是環境變了,其他人變了。有人在不斷出圈,有大量新內容湧現。你費力一禮拜才做一期,人家做 AI 的,可能用飽和攻擊的方式產生大量內容,消耗了平台的大量流量。所以就算你什麼都沒做錯,也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人在往前走,你若躺平,就會被甩下。就是這樣的情況。
流量波動是常態。無論你努力奮進還是選擇躺平,波動都會存在,這很正常。你不能要求平台跟你簽合同,像『老子英雄兒好漢』那樣代代相傳,保證你的流量底線——不存在這種事。連 Mr. Beast 都做不到。那你必須能穿越這個週期。
流量下來了,你採取些措施,又上去了。你覺得是你的出圈嘗試、內容改進拯救了流量,從下跌 50%回升到 80%。然後,『哐』!下一波又可能跌到 40%多,你又開始焦慮,又採取各種方法,看著數據慢慢回升……一個創作者的增長可能會停滯很長一段時間,幾年都找不到突破口。你看那些百萬大號,有的達到 100 萬後,一年只漲到 110 萬;但也有人,同樣達到 100 萬後,第二年就可能變成 300 萬、400 萬。差距就是這麼大。
所以,流量波動是常態。你的技術和心理,都要有能力支撐你穿越週期。所以我才講精神健康多麼重要!
有的人會抱怨:『這系統不公平!』或者說:『我永遠沒法把握它!』或者感嘆:『我脫離時代了!AI 時代來了,那些人用自動化生產垃圾視頻,佔滿了平台!這平台、這世界爛掉了!我不玩了!』實際上,說『我不玩了,我有道德水準』,往往只是認輸的託詞。其實就是自己不行了。還不如大方承認自己不行,或者累了、玩不動了,這也沒什麼。
觀眾和節目,其實都是你試驗的手段和樣本。這話聽起來很殘酷。我們常聽到要講『兄弟們』、『家人們』,要討好粉絲。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那些跟你稱兄道弟的,很多是想賣東西給你。如果他不想賣東西,通常不會叫你『兄弟們』,可能會叫『伙計們』或『朋友們』。那些動不動就把你當『家人』的人,更可能是想從你口袋裡掏錢。
本質上講,粉絲或觀眾總是來來去去的。就像現實生活中,你小時候的朋友,也不一定能陪伴你一生。除非是像某些特殊的村落,大家從小一起長大,後來整個村子都做生意富起來。正常情況下,我們一轉學、一換班,很多人這輩子就不會再有交集,更談不上成為一生的朋友。大學畢業、情侶分手後,又有多少人會想著保持一輩子的聯繫呢?
所以我們做節目,這些觀眾、數據、反饋,其實都是讓你去想像、去嘗試、去犯錯、去試驗的過程。觀眾給你反饋,節目獲得高播放量,你在這個過程中感到興奮或氣餒——所有這些,都是你成長過程中的工具、手段、樣本和練習。
你做自媒體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個專業的自媒體人。這意味著你可能需要經歷不斷的戰鬥:打大仗、打小仗、嘗試出圈、有時需要策略性撤退、甚至被觀眾批評。你可能會經歷翻車、人設崩塌、得意忘形、說錯話、遇到道德危機等等。這些事情,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
我們講做自媒體,不管你從哪裡起步,既然選擇了這條路,一個稍微抽象點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個專業自媒體人。意思就是:你有技術、有能力,達到專業水準。專業是什麼意思?你能靠這個吃飯,這就叫專業。專業和職業不完全一樣。你有專業能力,但不一定把它當作全職工作。
所以,我們學習做內容出圈、把頻道做大、通過自媒體養活自己,最終是為了具備所有必要的綜合能力:能夠穿越行業週期,能夠嚐遍創作的酸甜苦辣,並且深刻理解和體驗我(老胡)一再強調的這些核心原則,有深切的感受和實際的經驗。這些不是空洞的理論、抽象的概念。這些都是根本性的問題,非常重要。所以我才反覆拿出來跟大家講。
這些基礎認知,遠比你盯著某一期節目的播放量,或者琢磨怎麼調整封面來提升 0.5%的點擊率,要重要得多。這個層面思考的清晰度,比那些具體操作重要。為什麼?因為這個層面想清楚了,就能給你的情緒一個『壓艙石』,讓你保持情緒穩定,盡量減少無謂的精神內耗。至於技術動作,其實沒那麼關鍵。你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習慣用大刀、用劍、還是用飛鏢?沒那麼重要。關鍵是你樹立了專業的素養,然後在需要的時候,該練飛鏢就練飛鏢,該蹲馬步就蹲馬步,該練硬氣功就練硬氣功,該練太極就練太極——這方面可以有相當大的自由度。
今天講這麼多,緣起是看到很多同學在換方向、是否要開新頻道這個問題上非常糾結,被那區區幾百、幾千甚至一萬粉絲綁架了。
忘掉你現在的訂戶!你需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專業的自媒體人。
這就是今天討論和分享的內容。謝謝!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