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道法术器”
最近這個禮拜都在做一些案例分析,像是 YouTube 的功能更新、剪映的一些收費調整等等。這些都屬於比較技術性的內容。不過在我看來,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常開玩笑說,或許做一些偏向心靈雞湯或是輕鬆閒聊的節目,反而更能實質地幫助大家。
我們常常會提到,一個人對事物或東西的認知可以分為道、法、術、器這四個層次。如果我們總是停留在器和術這個層面去提問或思考,往往很難有所進步。當然,我們可以討論術和器,但更重要的是要將思考提升到道和法的層次。只有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才能夠跨領域、跨界地應用到其他地方。
就拿我做的「老胡回答 1000 個油管問題」這個系列來說,雖然我說要回答 1000 個問題,但實際上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當然,裡面有些內容是重複的,也有不同的例子和類似的問題,但本質上都是同一個核心問題。屬於術和器層面的問題,往往只要我們能將其抽象到道和法的層面來理解,答案就會是相同的。所以,當你用一個術和器層面的方法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之後,如果能將其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來思考,那麼將來你在新的領域、面對新的工具和方法時,那個問題就能輕易解決,或者你已經知道答案,或者你很快就能找到答案。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些底層的東西非常重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任務或工作時,可能常常只是在術和器這兩個層面操作。但是,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這個層面,一輩子可能就只是在流水線上工作,或者在工地上做粗活,很難成為領導者或管理者。所以我才說這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如此重要。
至於討論 YouTube 出現了什麼新的功能更新,演算法有什麼變動等等,這種節目或許能暫時緩解一些人的焦慮,但這些內容其實技術含量不高。然而,它們卻常常以非常技術性的形式呈現出來,很多人把別人轉述的東西當作寶貴的知識。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那就要重新思考一下你的認知層次:道、法、術、器。你一定要弄清楚這個層次之間的關係。如果你總是糾結於術和器這個層面,我們來舉個例子,什麼叫做術和器這個層面?
很多同學常常會問這樣的問題:「要不要做短片?做短片還是做長片?短片要放在同一個頻道嗎?還是分開?一個人可以經營幾個頻道?聽說做短片會影響我的長片?聽說長片跟短片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哇,真是讓人困惑!短片要做多長?5 秒?8 秒?還是 50 幾秒?要用橫的還是豎的格式?光是這些問題,你就可以問出上千個。如果你整天在這個層面打轉,那就麻煩了,你將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真正提升自己做自媒體的能力。「我的流量怎麼掉了?昨天還有 1000 個播放,今天只有 300,怎麼回事?我要做中文還是英文的節目?要做簡體還是繁體的中文?要不要加多種字幕?還是用外掛字幕?」這些問題全都是技術層面的。你說這些問題是不是好問題?當然是好問題。這是你從問題入手思考,但是如果你的最終目標只是認為這些問題背後一定有個標準答案,要嘛是老胡知道,要嘛是老張知道。老胡不收錢,感覺不太靠譜;老張那個賣 999,看起來很厲害,好評很多,還有 4.5 星評價。如果你是這樣想的,你就會很容易被誤導,因為所有這些表面的東西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我不常講這些,就算我講完了所有這些技術性的細節,你還是可以不知道這個、不知道那個。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時,就拿自媒體這件事來說,好像演算法很複雜,YouTube 的規則很複雜,版權問題非常非常複雜,等等。那麼,這些東西,你真的需要知道所有的答案嗎?我常常說,要成為一個好公民,完全不需要擁有律師執照,你仔細想想看是不是這樣。亞馬遜的老闆貝佐斯說,不管世界怎麼變化,他知道顧客需要的就是選擇多樣、郵寄快速、價格便宜,就這三點。所以他所有的努力都圍繞著提供這樣的服務。你可能會問,客服中心接電話的人跟這個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如果你的包裹沒有追蹤號碼、沒有條碼追蹤這些資訊,然後說好哪天到卻沒到,等等這些問題就會導致大量的客服電話。對不對?所以說,所有的事情最終都會回歸到這三點:選擇多樣、郵寄快速、成本低。這是他的核心策略,也就是我說的道和法這個層面,他是這樣決定的,然後所有的術和器,全都是圍繞著滿足這個需求來構建他的整個企業。他定義他的效率,定義他內部的管理指標,全都是以這個核心為中心。
大家都知道好市多(Costco),Costco 跟亞馬遜的想法不太一樣,沃爾瑪的模式比較像亞馬遜:強調選擇多樣。但是,Costco 的方法是什麼呢?他們做的是精選聯盟,牙膏就選那麼一種,牛肉就選那麼兩三種,他們已經幫你挑好了,你就到他們這邊來買。你不用煩惱要買黑人牙膏還是雲南白藥牙膏,他們已經選了性價比最高的,而且他們跟廠商談好了,價格也是最便宜的,你去別的地方比價也比不過他們。然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Costco 的定價是基於進貨價格,然後加上百分之十或百分之八的利潤。所以,你會經常看到雞蛋的價格上個禮拜跟這個禮拜不一樣,就是因為他們的進貨價變動了,他們是這樣運作的。你不用懷疑他們的價格或其他什麼,這是公司的政策,他們永遠只賺取固定的毛利。所以他們對價格非常敏感,這一批雞蛋漲價了,他們標出的價格馬上就會漲價,降價了也會立刻降價,非常敏感。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通貨膨脹,看 Costco 的價格就知道了,非常準確。你不要去看其他的超市,其他超市的價格漲上去之後,往往不會輕易降下來,這就不對了。所以,你看這是兩種不同的經營模式。
那你可能會問,Costco 好還是亞馬遜好?或者說沃爾瑪好?其實都很好,都能成功,對不對?因為從道和法的層面來講,他們的邏輯都是說得通的,對吧?有些人認為學校買東西一定要物美價廉,有些人則認為只買貴的,因為貴的東西自動幫他們做了初步的篩選,他們買最貴的汽車、最貴的房子,認為那樣質量通常不會差。也就是說,很差的東西往往不敢賣到最貴的價格。所以,有些人,特別是有錢人,就是這樣選擇的。那你說這樣做對還是不對?不見得百分之百正確,但是這樣做節省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偶爾選錯東西賠點錢,他們也不太在意,因為他們不是在賭博,只是買個東西而已,對吧?這在他們的資產裡,買錯東西損失一點,他們不在乎。所以在他們的道和法這個層面上,他們早就想明白了,就用這種方式行事,不去深入研究細節。
你就像我以前講的,以我的認知來看,那這樣買安卓手機,還是買小米,還是買華為?哇,你想太多了,你就用你已經確定的一個原則去選擇就好了。比如說很多人就是買蘋果,因為它的 APP 支援最好,這裡面不要再摻雜愛國主義等其他因素來複雜化。並不是說用華為的人不能用蘋果手機,誰說的?因為如果有一個團隊專門為蘋果開發 APP 和相關服務,這些人當然是人手一部蘋果手機了,對不對?還有微軟自己的手機,原來也有,先別說這個。你看,有的領導在機場拿到一支蘋果手機,還是在微信或微博上用蘋果手機發文,然後全國人民就嘲笑他,這是多麼愚蠢的說法!這就是知己知彼嘛,對不對?如果我是蘋果的競爭對手,我可能整天都在研究蘋果手機,手上拿著好幾部,15 的、14 的、13 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不是嗎?所以我們要認清楚這一點,不同的模式都是可行的,你別只盯著一種模式來批評。
我們做自媒體的時候常常會討論要選哪個賽道,很多人總是聽過一句話:「選擇大於努力。」我超級不認同這句話。我一直認為,地球是圓的,你從哪個方向走都能走到那個地方。你不一定要走到那個特定的地方,我不是說你離開家鄉的目標就一定是去巴黎,但是等你離開了你原本的小地方,見識了外面的世界,你的目標可能就不再是巴黎了,你已經有了其他的選擇,對不對?你在村子裡可能認為隔壁村的姑娘是天底下最美的,你到了大城市以後,到了國外,發現了各種不同的美。李敖先生講過,他原來認為二胡是最美的樂器,直到他聽見了小提琴,就是這個道理。這不是變多了,這是開了眼界。所以我們做自媒體也是一樣的道理,很多人糾結要選擇哪個賽道,哪個賽道最有潛力?美食?我告訴你,你真的要做嗎?做了美食就一定能成功嗎?美食是不是快要不行了?誰說不行呢?我昨天還在跟一個學員輔導,討論到類似的問題,就是這樣,我們應該做什麼內容才能在自媒體上賺錢?如果你那麼明確地想賺錢,我告訴你,你直接去做能夠變現的事情是什麼?賣東西。賣東西就能直接賺到錢,你不要先分成兩步:先獲取流量,然後再做課程,然後再變現。你這個步驟太多了。我就只有一步,這個滑鼠我用起來特別好,強烈推薦!這個筆太好用了,推薦!你就變成一個賣貨的人,直接賣出去立刻賺錢,就這麼簡單。
所以,那你可能會說:哇,聽說現在電商直播帶貨已經快要走到盡頭了,有的像印尼這些國家還開始打擊這種行為,使得線下實體店完全關閉,這就是干擾了線下經濟,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才會出手打擊。那你就要從道、法、術、器這個層面去思考,將來不管你的工廠生產出什麼東西,是機器人還是其他什麼生產出來的,你說說這個東西要到一個人的手中,是不是要通過售賣這個環節?你可以工廠直接開直播間,沒問題。但是,不管你採取什麼形式,總要有一個人通過某種渠道賣給最終的客戶。我不知道將來是直播帶貨、短影音帶貨還是什麼形式的帶貨,但我知道所有東西都要通過買賣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也就是說,買賣這個行為,不論是電商也好,跨境電商也好,直播帶貨也好,你都在這個圈子裡,你一輩子都可以做個買賣人。你可以只做自己的課程,創立自己的 IP,寫一本 YouTube 寶典然後賣給別人,可以,完全沒問題。
但是,你沿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如果你想清楚了,你就不會糾結於「我為什麼一定要賣自己的東西?我能不能賣別人已經做好的東西?那些十幾二十年都暢銷不衰、已經經過市場檢驗的東西,我來賣,對不對?我想賣汽車,難道我自己還要去造汽車嗎?我可以賣這個牌子的,賣那個牌子的,我可以賣華為的車子,我可以賣小米的車子,我可以賣特斯拉的車子,只要是我覺得好的東西,在不同的價位我都可以賣,對不對?所以這樣,你這樣想清楚之後,那我就這樣做,我怎麼賣?在直播間賣?在短影音裡賣?還是在街上背個大喇叭在那邊叫賣?然後我不停地把這個車子開到街上去讓大家試駕?比如說我要做自媒體,美國特斯拉的賽博卡車出來以後,我就每天把它開出去,請買不起這輛車的人,或者沒機會買這輛車的男女老少都來體驗一下,坐副駕駛體驗一下,然後就直播,這樣流量就會很大,對不對?像這種方式,然後你在這裡面,我不知道能不能賣特斯拉的其他產品給別人,或者是賣它的周邊商品,或者是在特斯拉裡面為什麼不能賣泡麵賣其他的東西放在裡面順便賣出去?因為這個賽博卡車就是你的一個什麼?移動的攤位,就這麼簡單嘛,對不對?
所以,你看我們這種思考就是在道和法這個層面上,因為用這個層面來思考的話,你這個術和器這個層面就會有無限多種可能性。不論是固定攤位也好,線下店也好,特斯拉也好,買輛報廢的校車來改裝也好,都可以啊。形式上可以跟妹妹一起做,可以自己做,自己一個人做,可以不出鏡,可以用 AI 等等,都可以,都沒有問題,對不對?所以說,我舉了這麼多例子,講了這麼多,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很多人老是在術和器這個層面上去糾結,那你在這個更高的層次去問這個問題的話,我告訴你答案,答案是「是」和「不是」都有可能是正確的。
我經常在以前的節目裡舉這個例子:一個人問:「究竟有沒有上帝?」他回答:「沒有上帝。」然後另外一個人問:「究竟有沒有上帝?」他回答:「有上帝。」大師有大師自己的觀點,但其實不是這樣,那個人當下他需要知道的就是沒有上帝,另外一個人的合適答案就是有上帝,就是這麼回事。所以在術的層面,你這個術和器這個層面上,如果有人規定上帝一定要用規定的姿勢、規定的動作,一定要用這個工具去上傳這個影片,一定晚上 8 點鐘上傳這個影片,上傳這個影片你一定要用左手按住滑鼠,完了,然後你就變成一種宗教儀式,這樣變成一種玄學。我們看見很多人在這個層面樂此不疲,受騙上當,自己欺騙自己,然後懷疑人生,懷疑所有的大師,仇恨這個社會,因為怎麼做都做不成,然後處處受騙上當,那當然,這個問題是出在誰身上?是那些騙你的人還是你自己?我經常講一句話就是說,任何的受騙上當,你自己都是共犯,你一點都不比騙你的騙子可恨的程度要低,你最起碼承擔 50%,甚至我還認為你應該承擔主要的責任,騙子承擔 40%,你自己承擔 60%的責任,對吧?而不是說我就要知道所有的騙術,我才能夠避免被騙。我告訴你,我經常每天收到各種各樣的郵件,我都,最近我在 Facebook 上面遇到一些,我一看就知道是騙局,我就想這些人怎麼設計得這麼巧妙,讓我大開眼界,但是,我不會受騙上當,因為我一旦發現他一個我原來沒看過的東西時,我就會好奇地想:「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為什麼叫我採取這個動作?有什麼用意?」然後我就會知道最後的防線在哪裡,某些動作我就會覺得高度可疑,然後我就會停止,然後回頭一想,哇,這個設計估計很多人會擋不住,他這個手法上當的機率非常高,真是非常巧妙,對吧?扯遠了,又繞回來。我們這個老胡回答了這麼多技術層面的問題,其實只要換位思考一下,都很容易解決。
我剛才舉了亞馬遜的例子,那麼做自媒體呢,我也想用這樣的思路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說我做自媒體,選擇哪個賽道?用什麼方式?什麼形式?其實都沒有絕對的對錯,條條大路通羅馬嘛。什麼 AI 是不是一定會全面取代人類啊?這個什麼合成語音是不是絕對不允許使用啊?怎麼會不允許呢?你叫啞巴怎麼辦?你叫他怎麼做節目?他當然要用合成語音了。所以不會因為你不用 PPT 就說要封殺你吧?不是啊,誰說的?所以,當你理解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問出那麼愚蠢的問題。像是,「哎呀,YouTube 要全面封殺 AI?」怎麼可能呢?Google 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 AI,其實 AI 最早就是 Google 發展起來的,後來才有 OpenAI 這個公司,Elon Musk 覺得 Google 的 AI,AI 這部分太危險了,會毀滅地球,對吧?所以,AI 的發源地和領導者就是 Google,他們怎麼可能會封殺 AI 呢?但是,你又看到一些關於封殺的消息,那你就會想:「哇,我該不該用 AI?我聽說要封殺,所以我就永遠在這個器的層面上去掙扎,希望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那你來問我,我怎麼回答你?你問我 AI 是不是會被封殺?我反問你,誰說 AI 會被封殺?你說老虎說 AI 不會被封殺,然後你就用 AI 做美女影片,結果 YouTube 封鎖了你的頻道,你就會覺得:「靠,他媽的騙我!我做了一些 YouTube 禁止的內容,你還說不會封鎖?你是個騙子!」但我不知道你的具體情況,我怎麼給你一個確切的答案?所以我只能說,有的人我會建議大膽去做,你這種情況就應該用 AI;另外一些人我會說千萬別用 AI 浪費時間,這兩種答案都是有可能正確的。在術和器這個層面上,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注意了,就是說「是」和「不是」都有可能是對的答案,是你自己沒有弄清楚使用的情境,或者是不了解這裡面的多種複雜的可能性,你才會糾結地想要我告訴你究竟是還是不是,因為你跳不出這個器的層面,所以你才會這樣堅持,然後你在這個世界裡看到的除了黑就是白,沒有灰色地帶,所以你非常掙扎,那個大師 A 講的是黑,那個大師 B 講的是白,然後另外一個大師他講不是黑也不是白,你就會覺得那是個偉大的大師,最起碼前面兩個大師看起來比較靠譜,因為他們明確地講了黑和白,那你究竟要相信哪個大師?哪個大師的粉絲比較多?其實在這個層面上就已經有問題了。
我再舉個例子,同學在群裡問到,說他的影片前幾天推薦量很正常,這兩天突然就不推薦了,問是什麼問題?那你說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對不對?我的老粉絲應該都聽過我講過很多次,我今天在這個場合裡再次回答:流量波動是正常的。流量下來以後,比如說你昨天是 1000 個觀看,今天只有 300 個,哇,這好像是巨大的衰退,甚至是昨天 1000 個,今天變成 100 個,那正常嗎?我跟你說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正常的,然後你要知道背後的道理嗎?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你不需要知道原因。
這個問題的癥結點在於,如果你總是停留在術和器這個層面去糾結,你一定會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他媽的到底是為什麼?是因為我做簡體中文的內容嗎?還是因為我做中文的內容?還是因為我用了 AI?還是因為我的 VPN 昨天換了香港的節點?」你會不斷地追問,因為你首先就先入為主地認為這是一個問題。我經常開玩笑說,那個女生可能只是剛好來了月經,她不是對你有意見,她今天不舒服,你叫她怎麼笑咪咪地看著你?別想太多了。他們對你那個櫃檯服務人員態度不好,可能是他今天跟伴侶吵架了,他沒有針對你,你別一定要知道他的答案。有的時候很多情況是,你根本不知道答案。我說影響推薦的因素超過 200 個,你非要說你要找出真相,你也要知道我的具體情況嗎?我告訴你絕大部分情況你是不知道答案的,因為這是多因一果,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所以根本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你在這個上面去糾結為什麼昨天那期節目有一千個播放,今天只有 100 個?沒有意義,沒有答案。
就是當你,如果你是用二元思考或者單一因果的這種思考方法,當你無法接受「沒有原因」這樣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會說:「你沒本事,你們都是騙子,你不是專家。」我告訴你,從本質上來講的話是有答案有原因的,但是那個原因不值得你花時間去把它找出來,因為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這些因素。這個原因有可能只是因為川普被槍擊了(舉例),所有的流量全部跑到相關新聞去了,突然你的流量就沒有了,那可能是因為世界盃,可能是因為你的影片在處理過程中出現了某種問題,可能是各種各樣的原因。你非要一定要知道它的原因嗎?毫無意義,別在這個上面糾結。
那麼,借用我們剛才亞馬遜的例子,你要知道的就是說在道和法這個層面上面,這個層面講的是符合常理。我剛才講的,比如說你不需要成為律師才能做一個好公民,這個非常有意思。當你了解了法律的細節,等你成為一個法律專家的時候,你反而不容易成為一個好公民,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經常有的時候開玩笑說的,毛主席講的「知識越多越反動」,他在哲學層面上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事情,對吧?
你如果整天去研究演算法,你做不好自媒體的,因為在人性面前,在觀眾的意識面前,演算法根本不算什麼。你太過於研究演算法,你就會在這個術和器這個層面上面被困住,對吧?當你只在道和法這個層面上研究,去抓住核心重點的時候,你根本就不會被術和器所限制,你不會說因為我沒有一萬塊錢最新的索尼相機,所以我做不起來;因為我不是富二代,所以我玩不起來。所以,你一定要儘可能提升到道和法這個層面上面,像剛才講的亞馬遜這個例子一樣,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理解吧?選擇多樣、價格合理、郵寄快速,這就是從人性層面上面去設計一個商業模式。
做內容做自媒體就是盡你最大的努力做觀眾喜歡看的東西,就這麼簡單。這個東西跟演算法有什麼關係?跟演算法沒關係,對不對?你不要去研究 B 站的演算法、TikTok 的演算法,什麼東西,你可以完全不研究它,你完全可以,並且我鼓勵大家就是這樣,你最好在這個上面可以完全不花時間,就是你用了別人的音樂,結果收到了版權警告,然後那個時候是你第一次知道版權警告,聽說過這樣的事情,然後去研究它,然後後面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可以了,而不是說你一個影片都還沒開始做,就已經看了老胡 15 期關於版權方面的影片,你用錯了時間和精力,你浪費了你的時間,你就應該大膽地去做,去犯錯,然後在錯誤中反過來學習才對,這就是老胡講的「暗虛學習」是反過來做的。
我剛才講這話是什麼意思呢?盡你最大的努力去做觀眾喜歡看的內容,所以你要不斷地從觀眾的角度來思考,什麼叫做觀眾喜歡呢?因為很多人在討論賽道的時候,我往往就會說,第一,你要做的是你一直都喜歡的,因為你不喜歡的東西你無法堅持,這一點我們從人性上面來考慮,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你不喜歡的東西你一定無法堅持下去。我經常開玩笑舉這個例子,就是那個女孩你如果沒有打算把她追到手當老婆,她第一次拒絕你請她喝咖啡、送她鮮花,你可能立刻就放棄了,對不對?因為你覺得沒差。但是如果說你認定這個人就是你一輩子的伴侶,她怎麼拒絕你,你甚至都可以願意,我們看文學作品的那種描述,她可以做一段時間的備胎她都願意,對吧?所以說你喜歡你的作品你才能堅持下去,而這是一個長期經營的事情,不是說你一期節目突然爆紅了,然後你就從此一帆風順了。我們看過很多那種短時間爆紅的文章,誇張地說火遍全網,然後就說治癒了我的精神內耗,然後怎樣怎樣,這些人都沒辦法持續下去,從此以後就躺著賺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媒體就是這樣一個規律,它是一個長期的、不斷重複的、持續生產和不斷提升的過程,所以要做一個過程主義者,而不是做一個結果主義者,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說,從興趣出發選擇賽道,然後這個賽道做什麼其實都不重要,因為你不是這個世界上那極少數的特例,講實話,我們開個玩笑說就是那種極度罕見的病症,全世界也沒多少人有,對不對?你做自媒體的心態難道就跟這個世界脫節了嗎?你喜歡修指甲、你喜歡化妝、你喜歡左右手同時寫字,這些都是大家會欣賞的能力,對不對?所以有興趣就去做,或者你喜歡做的東西就是這樣。我的興趣就是賺錢就是發財,你挑一個有可能賺很多錢、天花板比較高的領域,然後你短期內因為你對金錢的這種執著和追求,這也是一種,我講雖然它不是純粹的興趣,但是它也可以說是一個合法合理的興趣,這樣做也沒有問題。所以我們通常有這種說法,就是說愛上你的工作,從此你就不用工作了,這就是說我沒有說我非要做這個東西,但是因為它是養家糊口的工作,我被指派了這樣一個任務,然後我就轉變態度,我不把它當成一個負擔,我把它當成我喜歡做的事情,我愛上自己的工作,這個觀念一轉變也行,從好像假裝喜歡到最後變成真愛變成興趣,可以啊,這種事情是會發生的,並且機率還挺大,對吧?
另外一種我剛才講的更純粹,就是說檢視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喜歡做什麼,我喜歡做手工、我喜歡寫作、我喜歡做口播、我就喜歡去做採訪、我就喜歡做一些街頭挑戰之類的。如果你很明確自己喜歡做什麼,你就按照那個方向去做,你不要去考慮這樣做你的內容會有多少人看。就像我剛才前面講的,我要做中文還是做英文的內容?中文和英文的內容都可以讓你養活自己,養活你的家人一點問題都沒有。小陽哥是不是個例子?對不對?憑一己之力做到全國第一網紅,中文是個問題嗎?如果你真的要跟我抬槓,我是說在 YouTube 上面,如果你做中文內容,你為什麼不可以到中文最大的市場去做呢?然後如果你是個比較負面的人,你就會說:「哎呀,審查啊,上網啊,我都這個 TikTok 都沒辦法下載,帳號都沒辦法創建。」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問題。那麼多外國人都不在中國,跟中國沒有任何關係,都在中國做得風生水起,這些是問題嗎?當道和法這兩個層面解決了,術和器怎麼會是個問題呢?它需要你創立中外合資公司嗎?你是中外合資企業嗎?註冊一下就好了,對吧?所有問題都能找到解決方案。我也想做 TikTok,但是我沒辦法註冊一個 TikTok 帳號,難道你覺得 TikTok 上面沒有一個中國大陸的人通過某種技術來經營 TikTok 嗎?只要有人能做到,為什麼你不行呢?對吧?所以你必須這樣去思考這個問題,你才能然後去搜尋,我人在中國大陸如何註冊一個不被封鎖的 TikTok 帳號?你就去搜尋,你自然就能找到答案,還會搜到一大堆相關人士,然後你就找那些看起來靠譜的人問問價格,是不是可以從他們那邊買一個帳號,或者尋求其他的解決方案,對不對?所以,當你一個人的觀念正確了,道和法這個方向想清楚了,你在術和器上面根本就不是問題,那個東西你在 Google 搜尋一下,頂多在 ChatGPT 搜尋一下,都立刻就能夠解決。還有更直接的方法,就是看看抖音上面誰在做這個,號稱有相關課程的,你就私訊他買他的課程,然後加他的聯繫方式,他就能幫你解決,這其實花不了多少成本,對吧?
所以,一個人思路明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效,他不會老是在非常表面的術和器這個層面糾結,然後對世界完全是二元論的這種看法,就是總覺得哪個人說得更斬釘截鐵,粉絲越多好像他就越是專家,你就會迷信,然後這種人往往也是你當年如何迷信一個專家,你最後就會變成那個最殘忍最暴力地反對這個專家,把他踩在腳底下的人,因為你想不通過努力就得到成功,然後別人告訴你一個秘密,然後立刻解決你的巨大問題,讓你從此就能賺錢躺賺,實際上沒有這樣的東西。一定是別人告訴你思考的方法,然後你要花時間去做然後才能成功,如果這樣別人收你一點錢,然後沒有解決那個問題,然後你就花時間到處去罵這個人,這種人是有問題的。我寧願判斷這個人能解決我的問題,我付錢給他,然後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最多只會說我瞎了眼,怎麼會相信他呢?付錢給他,而不是再浪費我的時間來做一個頻道罵這個人,罵到他生意全毀掉,不是說你不能這樣做,而是說這樣做沒有經濟價值,也讓自己的道德水準顯得比較低。所以對於抖音上面一大堆以打擊假貨為名義,好像為全國人民謀福利的這種人,如果他們只是利用這種方式來吸引流量然後背後操作來騙錢,這就太惡劣了。就像我前面講的,你是一個律師,然後你用法律的各種知識來兩邊通吃騙錢,這就太惡劣了。
所以做自媒體就是這樣,你就用最大的努力來做觀眾喜歡的內容,所以你要抓住這個核心點,就是觀眾為什麼不看這個東西,而不是講為什麼這個平台不推薦我的影片。平台不推薦你的東西非常簡單,你的影片到現在可能就是品質不夠好。如果你的內容能吸引人,大家都想看,然後平台可以在你的影片裡插播廣告賺錢,它為什麼不推薦你的影片呢?它有一萬個理由推薦。如果你很受歡迎很有才華,平台自然會推薦你,你不要去想那些陰謀論,什麼因為你用簡體字,因為你是中文內容,因為美國跟中國對抗,所以他不推薦我的內容,你想得太簡單太黑暗太極端了,不是這個樣子。任何一個公司,它可以宣揚「Don't be evil」,它可以不做惡,它可以封鎖川普,它可能展現各種道德高尚的行為,但是在賺錢這件事情上,大家是有最大的共識的,你能夠做出大家喜歡看的東西,不違反法律和平台規則,平台恨不得請你來幫忙,因為通過你的內容它也能賺錢,它為什麼不賺錢呢?所以你認清楚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去怪罪這個平台。我不是說平台是完美的,沒有平台是完美的,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你認清了這一點,你就不會浪費一絲一毫的能量去怪罪去懷疑這些東西,而是會想,這樣做不行,我再來試一次看看能不能行?我換一種方式,我換一種選題,我一個禮拜做一期效果不好,我是不是應該多增加一些節目?我就密集地發布內容,用不斷嘗試的方法突破所謂演算法的防線也好,或者是提高內容的門檻也好,就是這樣,我持續進步,不斷變得更優秀,你最後就沒辦法阻止我成功,對不對?就是這樣的方法。
所以要培養觀眾意識,就是觀眾究竟想看什麼,千萬不要自己做不出那種內容,就老是瞧不起別人的東西,覺得別人的內容都很低俗無聊,然後認為只有自己的內容才是高尚的。你捫心自問你講的那些東西是你個人的見解嗎?是你獨創的嗎?你解讀的那些國學經典,是你總是天下第一,所有人都解釋錯了,只有你的解讀才是最正確的嗎?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你就會覺得所有的人要麼是傻瓜要麼就是人渣,只有你是最清醒最偉大的,你就會充滿仇恨,覺得觀眾和平台都瞎了眼,事實並非如此。觀眾可能平時會看看比較輕鬆娛樂的內容,但是當他們有足夠的娛樂之後,依然會回來看你的深度內容。所以我想說的是,各種內容都有其價值。我們可以看見老胡前段時間講極簡自媒體的時候,就是對著鏡頭口述,沒有用提詞器,就這樣自然地表達,照樣能把一個帳號做到千萬粉絲的級別,對不對?所以不是說一定要用 Mr. Beast 的那種製作方法,影片每一點幾秒就要切換鏡頭,不是的,有太多不同的方法。喝咖啡的人也會喝茶,老胡就是這樣的人,我每天都喝咖啡也喝茶,我只不過是不吃大蒜而已,我不會嚼大蒜或是大蔥,但是如果我的朋友或同事吃大蔥或是韭菜餃子,我一點意見都沒有,我不會說怎麼這麼沒禮貌,沒有,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所以你抓住這一點,什麼平台什麼 YouTube 的政策,你別花太多時間去研究,那是像我這種研究 YouTube 的人才需要研究的東西,然後你只是偷懶問我這個問題。
如果你覺得我講得有道理,我希望你下次遇到問題時,能從術和器這個層面的具體問題出發,然後我展開來跟你講道和法,這樣你下次碰到另一個術和器的問題時,就能自然地因為你掌握了道和法,而去降維解答你自己的問題,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這樣才能進步。如果你只停留在術和器這個層面,平台小小的一個調整,規則小小的一個改變,你就要重新學習,重新尋找答案,這就沒有進步了,這是沒有效率的學習,沒有效率的人生,這種感受是非常非常糟糕的。而是說你通過一些底層的術和器的具體經驗,然後能夠總結提煉到道和法這個層面,然後你碰到新的東西,就能自然而然地解決。我們常常說一個人要見過世面,就是碰到一個新的東西,他不會慌張,他會用他自己的一套框架,也就是我說的道和法,來處理這個新的東西,他最起碼能在大的層面上知道它是屬於哪個類別,屬於哪個性質,然後他如果想要知道一些具體的細節,他只要 Google 一下立刻就會知道具體的細節,就是所有這些東西萬變不離其宗,都在他的道和法這個框架裡面,這樣就很穩定,一個人就不會有精神的內耗,所以他也不會仇恨這個平台,他不會仇恨那個人,不會嫉妒旁邊那個人,因為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既有參天大樹也有小草,既有爬蟲也有大象,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不要因為獵狗長得不好看就覺得它不應該存在,不要認為害蟲就應該被消滅或除掉,不是這樣的,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如果你總是想著要去鄙視那些比你「低級」的人,你知道嗎?或許就是因為他們比你「低級」,才讓你感覺良好,才顯得你有一點點「高級」,滿足你的虛榮心和自尊心。你想像一下換位思考,如果你在整個這個鄙視鏈中處於底層的時候,你會比他們更加悲慘,對不對?所以我們要多一點同情心和同理心。我們看很多問題的時候要學會換位思考,就這麼簡單。你是 YouTube 的管理者,你是制定政策的人,你會怎麼制定政策?你會,就是你作為一個觀眾,你是怎麼決定看這個人的影片而不看那個人的影片的?所以你才能真正理解,你會反思自己在這個平台上的觀看行為是什麼,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封面圖很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你會知道我們通常說一個影片的本質,好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然後其他那些元素只是一個包裝,一個包裝不會比你投入的產品更重要,對不對?或者你也可以這樣理解,包裝就是產品的一個部分,對不對?你不可能直接把東西拿出來,外面一定會有個包裝,對不對?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整個產品包括形式、內容和所有的東西,另一方面,如果你非要把它拆開來講的話,那就可以說元素、封面、標題、說明、標籤等等這些東西,所以可以無限細分也可以很粗略地概括,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待這個事情。所以你在看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是非黑即白。就拿美國選舉來說,我選某個候選人並不是因為我完全支持他,可能只是因為我討厭另一個候選人而已。Elon Musk 你以前一直都投民主黨,你現在為什麼堅定地支持共和黨?你是不是個叛徒?不是。在我看來,他的選擇是完全符合邏輯的,這也沒有什麼問題,他將來如果民主黨推出一個好的候選人,他完全有可能再投民主黨,不是說立場堅定的人一改變立場就是叛徒,在我的認知裡這是很自然的,我完全能夠理解他的邏輯。但是我未必會按照他的思路去投票,就是不見得非要用非黑即白的眼光來看待同一個人。
比如說 AI 究竟有沒有危害?AI 的危險性依據是什麼?有那麼多專家,每個人在他的認知框架裡講出來的都其實非常符合他自己的邏輯,那麼有很多是未知的,基於未知的假設來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就不能說我堅定地站在這個陣營或那個陣營,這就是太年輕太簡單的站隊方式。然後有的人更是把這個東西走向更加極端,因為我站在那個地方,最後發現我站錯了,但是為了我的尊嚴和虛榮,我也要堅定地站在他那一邊,然後不斷地維護自己的錯誤,這就是錯上加錯,更不應該這樣做,對吧?
所以今天講了這麼多,從一些具體的問題聊到我們看問題、提問題或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有這樣一個道、法、術、器的層次或框架,它是多麼的重要。不是說我們過分強調上面兩層或者忽略下面兩層,我們不可能建立一個空洞的道和法,我們形成我們的世界觀,在道和法裡建立這些原則、方法論、抽象的哲學觀,一定是從具體的術和器裡產生出來的。那麼術和器的具體學習,就像我們講的按部就班的學習,你在這些方面一定是會犯錯的,犯錯是什麼?犯錯是你原來認為是 A,結果出來是 B,然後你就檢查自己為什麼原來認為它是 A,然後就發現自己錯了,你不斷地被現實所修正,你那點原來認為自己很聰明的小想法不斷地被現實所糾正,你的驕傲從哪裡來?以後你那個時候講什麼?一定我可以跟你打賭,你就不會再說那種話,因為你犯的錯已經足夠多了。一個沒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在任務層面上足夠地被這個世界、被具體的任務所教訓所鍛鍊的人,他才會說出那麼簡單絕對的非黑即白的、跟你願意賭上一切的話,這是非常愚蠢幼稚的表現,對吧?
一個有通透世界觀的人,一個逐漸明白事理的人,他往往不會走向極端,因為這個世界上往往都是轉化的,對立統一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同一個東西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是不一樣的,用不同的方式觀察到的也是不一樣的,看到的是同一個東西,那你想哪一個是真相?哪一個東西是真理?很多人用這種二元論說真相只有一個,我為真理而獻身,你先弄清楚什麼是真理,你不要認為你看到的東西都是真理。盲人摸象的時候每一個盲人他不是憑空想像的,他不是胡說八道的,他是真的摸到了大象的腿、耳朵、尾巴,他沒摸到的部分對他來說就是不存在的,那就是他的世界裡最真實的東西,這些人是實踐派,對不對?那個國王呢?國王是一個有眼睛的人,他看到的東西他可以嘲笑那七個盲人,他認為他掌握了世界的真相嗎?他沒有掌握,這個大象是活的,它有經絡,它有血液,它有內臟五臟六腑,它有氣息,那個時候國王沒有核磁共振、沒有 CT、沒有掃描,他看到的還是局部的東西,對不對?所以每一個人,都不能說我看到的東西是終極的真理,沒有一個人能做到。按照佛家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即使是用最先進的手段看到的東西那還是虛妄,不是嗎?它會變化,它會轉化的東西,所以為什麼一定要糾結一個具體的表象呢?為什麼一定要糾結一個對和錯、黑和白呢?這個世界又不是虛無的,那你想所有東西都有可能,那我就從來都不追求這種唯一的真相,我說在道和法這個層面上,就像我剛才前面覺得亞馬遜這個例子一樣,你就是去把握人性,你要提供這些服務,那就錯不了,這樣去做你的生意就不會失敗,這樣去做人就不會出大問題。對照我們做自媒體也是這個樣子的,你喜歡看什麼樣的東西?你說我喜歡看釣魚的,好很好啊,這就是興趣,對吧?你從一個消費者能不能成為一個內容的生產者?你就不要去問我做哪些東西有沒有前途,你告訴我想看的任何東西,你在網路上搜尋的時候,你都會發現有很多人在做這個內容。你不信可以去做米雕、頭髮雕塑,然後做雷射雕刻、手指畫、手指加腳指畫,你以為你想像不到的東西,已經有很多人在做相關的內容了。所以說你的興趣就是世界上足夠多人的興趣,然後你去做,做得足夠好足夠優秀,你甚至不需要做到世界第一,在你這個垂直細分領域裡做得好就足夠養活你,這就是凱文·凱利講的一千個鐵粉可以養活一個自媒體人,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你要做得足夠優秀,這個東西自然會有價值,會有變現的方法,會有商業的價值,因為我們人世間所有的活動,它的價值都有一個最底層通用的代碼就是金錢,這個金錢可能是人民幣、可能是美元、可能是比特幣、可能是狗狗幣,總是有某個東西能夠衡量,所以你不用擔心你把你的興趣變成一個專長,做得足夠優秀、持續地優秀,然後它就能夠變現。
所以做你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然後把它做成觀眾愛看的內容。你要問什麼叫觀眾愛看?你就要了解觀眾的心理是什麼,就像我經常講的,在舞台底下看舞台和在觀眾席上看舞台是完全不一樣的。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內容創作者,然後老是在抱怨說:「我做的東西這麼厲害,你們怎麼都不看?」各種受害者的心理。你到舞台底下往上看,你馬上就會發現這個角度不對,你的聲音不對,你覺得你在聚光燈下做的表情很到位,但是第五排的觀眾可能已經看不見了,或者你的聲音太小了,或者你擺這個姿勢,有沒有考慮過二樓的觀眾看起來這個姿勢是不好看的、不美的?你能不能預想到我這個姿勢在底下看很美,我這樣一轉身一甩,二樓的人看得目瞪口呆?你看這就叫觀眾意識,就是這個道理。當你把握了這個核心的東西,你管它有什麼 B 站或者什麼平台,看內容的都是人。你現在別把焦點放在中間的演算法、政策這些細節上,那全是術和器的層面,那個東西重要不重要?重要。但是你沒有道和法這個層面,你光研究術和器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完全錯誤,在這個層面上老是糾結,你最後會把自己搞得很焦慮,最後只有放棄,充滿挫敗感。所以這些東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老胡經常喜歡做這種內容,這些東西也是我在每一天思考的,如果我們講「吾日三省吾身」,我不是每天在記這些知識點,我大量的筆記全都是在這些點上面的具體例子。所以你看我的思考就是道、法、術、器這四個層面,我的筆記裡頭很多都是具體的例子,但是最後這個例子是為了通過這個例子能夠直達上面兩層,然後上面兩層它才有逐漸的普遍性,它有光譜性,它能夠跨界,它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對吧?
我經常舉一個例子,艾森豪將軍講四象限執行法,西方文化裡頭就喜歡講一二三四五這些步驟,我們老祖宗比他厲害多了,我們老祖宗講「輕重緩急」四個字就全部搞定,我們的國學經典裡頭的精妙之處就在這裡。所以我們通常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這個東西一說出來就可能已經偏離了它本來的意思,你仔細體會一下,一個東西是很難定義的,因為你定義了它說是 A,它就不再是 BCDEFG 了,對不對?但是呢,你說它不是一個東西,不是 B、不是 C、不是 F,這個就很容易理解,描述否定是非常容易的,定義是極其困難的。所以這就是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給它貼了一個名字,它原來的意思可能就變了。為什麼佛經裡頭有很多東西它不能翻譯只能音譯,就是這個道理,你翻譯過來就不對了,那個意思那個場景就不對了,那個咒語都是直接聲音的記錄,不能翻譯,沒辦法翻譯,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即便沒有翻譯,它記錄下來其實還是已經定義了,你感覺一下是不是這樣?所以很多東西是抽象的、是虛無的,但是呢它又不是完全不可捉摸的,它是虛的,但是它是真實的,它是物質的,它是能存在的,它只不過是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這個是真正的,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不斷在術和器這個層面上,去通過它像一個法門一樣能夠通到道和法這個層面,是這樣一個概念。你不能空談道和法,那是空中樓閣,你必須在術和器這個層面上面下功夫。
所以我的老觀眾都知道,我做 YouTube 研究院這個頻道完全是一個偶然,但是我也很耐心地把它做了下來,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有大量的機會來討論術和器這個層面,然後從這個地方我能思考,因為我有足夠的知識能理解為什麼我的觀眾裡頭會有這種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問問題,然後我從這個地方被觀眾和 YouTube 逼迫著去學習去思考這個術和器反映在道和法層面上它的問題究竟在哪裡。所以我非常感謝我的這些客戶、我的學員、我的這些群友和觀眾提出這些問題來,有些問題我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講,就是因為它能夠不斷地激發我在這個層面上面的思考,而這個收穫我完全可以應用到其他的生活方面,處理人際關係、處理心理問題、處理工作和人生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其實底層的邏輯都是一樣的,對不對?
所以今天這期節目突然講了 50 多分鐘快一個小時了,所以最後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總結一下,就是有同學在群裡問說,老胡我的流量最近波動很大是怎麼回事?那麼它的原因就是有很多原因,你沒有必要知道這個原因,不需要糾結這個原因,這不是你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說有很多的因素會影響流量,這是多因一果的,你沒有必要了解所有的因果關係,你所要做的是什麼呢?就是不斷地發布內容,持續地發布內容,然後你想辦法做不同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最有效的變化是什麼呢?選題。選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麼你去不斷地優化封面圖都沒有抓住主要的問題:選題。如果是川普被槍擊了,你第一時間來講川普被槍擊這樣一件事情,那這個選題就對了。所以你要在你的賽道裡頭,在你的內容方向裡頭做類似於「川普被槍擊」這種性質的事情,那麼你這個頻道怎麼樣都不會太差,你不會糾結那麼多流量的問題。在一個影片裡頭怎麼樣用鉤子吸引觀眾、怎麼樣結尾、用什麼樣的形式,那些東西在好的選題面前都是次要的,重要性根本不在一個量級。所以在這個上面你遇到任何流量波動的問題,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說在選題上面尋求突破,原來不做的內容你嘗試去做。
有很多人又在這個地方會非常狹隘地說:「哎呀,我這個頻道又不是做新聞的,怎麼會有川普被槍擊這種事情?」我剛才講了在你的賽道裡頭做類似於川普被槍擊這種性質的事情,任何一個領域都有類似的事件,你甚至我都認為像這種所謂政治新聞,你在心理學上能不能找到對應的例子?任何一個你的專業領域裡都可以找到對應的例子,你看我現在跟你講 YouTube 我都提到了川普被槍擊這件事情,不是嗎?都有的。因為這個事情是影響每一個人的,你想做宏觀政治研究的人,川普被槍擊會影響美國選舉、影響中美關係怎麼樣?會不會影響我的小孩?將來我是不是要考慮他移民中國的問題?你可以把所有的這些都聯繫起來,對吧?你從你的專業切入進去都可以,甚至你可以講川普被槍擊對唐人街中餐館生意的影響,誒,這也是成立的啊,有什麼不成立的?不是要生硬地套用,而是說你真的是可以從每一個角度切入進去,都是一個有趣的觀察和表達。所以最後總結一下:道法術器,從底下的兩層入手,但是一定要在上面的兩層總結,然後最後所謂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不要糾結在一個二元論裡頭,一定要在道和法這個層面上面安頓你的心靈,安頓你的情緒,然後在術和器這個層面上面別去過度糾結。有鉛筆就用鉛筆,有鋼筆就用鋼筆,有毛筆就用毛筆,最後我們就是要將寫字這件事情完成就行了,別糾結具體的長短,一個短片究竟應該 15 秒還是 8 秒還是 35 秒,還是老去弄這些內部的細節,某個大公司這種數據統計你完全可以不知道,3 秒鐘的短片也挺好,8 秒鐘也挺好,59 秒的也挺好,一點問題都沒有。
今天老胡又做了一個超長的一個小時的節目,如果有這種超級耐力看到這個結尾的同學,不管你是用兩倍速還是三倍速看的,歡迎你在留言區打個卡,證明你堅持看完了,我也會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是看了 3 秒就跑掉了,有沒有 5 個或 10 個人是從頭看到尾,看完之後覺得老胡又浪費了我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罵一句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你看到最後的方法。這就是今天老胡的分享,謝謝,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