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内容的3个本质特征
今天又是新的一期胡說八道節目了,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你們就隨意聽聽吧。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三個非常重要的認知,是關於經營自媒體的。
「認知」這個詞我以前就講過,我非常不喜歡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但我在找到更好的詞語,來表達類似「認知」的概念之前,我目前只能暫時借用「認知」這個詞,以及用更直白的說法:「三個重點」。
這三個重點都與老胡經常提到的節目調性有很大的關係。我常常批評有些節目「哪裡都對,但就是調性不對」。這個「調性」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很難明確定義,但就是能感覺得到。那麼,今天我分享的這三個所謂的「自媒體認知」,就能讓各位親身去感受,什麼才叫做一個節目的調性。
第一點:自媒體是「分享」,而不是「教學」。請各位仔細琢磨一下這句話:自媒體是分享,而不是教學。如果搞錯了這個本質,認為自媒體的首要目的是教學,那就會覺得自己必須高人一等,有遠見、有洞察力、有專業知識,才有資格做自媒體?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子的。抖音上有一句口號,叫做「分享美好生活」。雖然聽起來好像還是有點刻意追求高大上,但其實這句話比較接近真相,自媒體的本質就是分享自己的生活。當然,分享的內容不見得一定要是美好的面向。尤其在中國的平台上,可能更傾向於強調正能量,不鼓勵分享太過負面的事物。但無論如何,自媒體的核心本質是分享,而不是教學。
自媒體能不能包含教學內容呢?當然可以。但如果認為教學是自媒體最主要的特徵,那就完全誤解了自媒體的真諦。自媒體的本質就是「分享」。人們想以極低的成本,窺探別人的生活、別人的經驗、別人上當受騙的教訓、別人倒楣的遭遇、甚至是別人遭受苦難的經歷,這些分享都能撫慰觀看者自身的不幸,甚至讓人感覺「原來自己不是世界上最慘的人,居然還有更慘的」,進而產生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所以說,自媒體是一種「分享」,而不是「教學」。
對於我們這些自媒體創作者來說,一旦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需要再汲汲營營地追求完美,不需要認為自己一定要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才能夠產出內容。難道沒有心理學學位或證照,就不好意思談論心理學了嗎?當然不是這樣。如果從「分享」的角度出發,我就可以製作一期節目,直接表明「心理學根本是騙人的!」這就是一種個人觀點的分享。這或許只是我非常狹隘的偏見,但我有沒有權利製作這樣的節目呢?當然有。而且我認為,這甚至會是一期很不錯的節目。就是這樣簡單直接。
在我認識的人們之中,在我接觸過的人生經驗裡,我個人就認為心理學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一門學問,根本是騙錢的玩意。那麼,我也很歡迎大家來教育我,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節目主題。你只要誠實分享你當下所處的階段,你對某些事物真實的偏見即可。你可能會想:「我們國家捐贈了這麼多錢給非洲,為什麼不把這些錢拿來在國內蓋希望小學?」你完全無法理解這種做法。當然可以,你不理解,就把你的不理解表達出來。或許這類觀點比較適合在海外平台發布。但這就是一種分享,重點並不在於你是不是專家,才能評論某些事物。
所以說,自媒體這個平台,其本質特徵就是「分享」,而不是「教學」。因此,各位應該要認知到,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擁有分享的權利。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的批准,也不需要具備任何專業資質,就能夠開設自己的頻道。我不是美食家,難道就不能分享探店體驗了嗎?對吧?所以,一旦釐清這個問題,就能夠解決我們踏入自媒體領域的門檻問題。
許多在家帶了五年小孩的媽媽,想要出來做自媒體,卻可能覺得自己只能做美食頻道。有時候我很毒舌,會想批評:「妳那個哪能叫美食頻道?別侮辱『美食』這兩個字了好不好?妳那頂多就是家常菜。」就像住在南威爾斯,我老公一家老小每天都煮一些很普通的菜色,我把這些經驗分享給大家。或許,透過這樣慢慢分享,真的有人願意指導妳一些廚藝技巧,妳的廚藝就能慢慢進步、成長,這不是很好嗎?對吧?或者,單純把做菜影片當作一種抒壓管道,觀眾每天在底下留言,不是同情妳老公很可憐,就是稱讚妳老公人真好,即使妳煮的菜這麼普通,他還是能夠忍受、依然愛妳。對吧?這也很有意思,這就是「分享」的概念。
第二點:自媒體是「紀錄」,而不是「創造」。自媒體的本質是紀錄,而不是創造。當自媒體被定位為一種紀錄時,就能發展出連續性的真人秀形式。例如,「老胡開始學鋼琴」這個主題,可以記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等等每天的學習過程,以及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狀況。一開始可以先記錄「為什麼想學鋼琴?」、「在還沒開始學之前,是不是該先買一台鋼琴?」、「買鋼琴實在太貴了,該買三角鋼琴還是電子鋼琴?」、「最後決定買電子琴就好?」、「確定要買電子琴之後,又該買哪一款?要買全新的,還是二手的?一百塊錢買得到嗎?」、「能不能找到二手的,只要 10 塊、20 塊?或是看看有沒有人願意免費贈送?」、「向前室友順哥請教相關問題」…等等。接著正式開始學琴,學了三天就想放棄,然後把這個想放棄的過程也記錄下來,這樣就很好啊。
我看過一個頻道,是一位英國插畫家經營的,他每天畫一幅畫,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畫畫,其他事情都不做。他並非專業畫家,就只是每天畫畫畫。這樣持續畫了一年,竟然真的有出版社找上門,提供他一份工作,讓他專職當插畫家。這是不是很有意思?他只是單純紀錄自己學畫的過程,沒想到就此開創了事業,對吧?所以說,自媒體的本質是一種「紀錄」,而不是「創造」。
很多人跟第一點提到的觀念類似,也就是認為自媒體的本質是分享而不是教學,他們總覺得經營自媒體好像必須要「創造」出什麼。好像講述的內容一定要有深刻的洞見?我曾經跟大家分享過,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做評論時政的節目,有一個方法不需要把自己搞得好像評論員一樣,必須言辭犀利、角度獨到,也不需要刻意走向極左或極右的路線。完全可以把自己定位成一位「小編」,負責將發生的時事新聞,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給觀眾聽,然後再把極左派、極右派、中間派的意見全部整理成一份資料。就像情報官一樣,專門蒐集、整理各方資訊。「老胡擔任你的小編,為你服務」,這樣做其實就非常有價值。所以,經營自媒體不一定非得「創造」什麼獨特內容。
許多人為了創造而創造,好像覺得自己的節目一定要橫空出世,必須驚天動地、泣鬼神,一切都要為了獨特而獨特。甚至抱持著「你們所有人都反對的東西,老子我就要擁護」這種心態,先觀察其他人的態度,然後故意唱反調,就顯得很沒意思,格局也不夠高,更談不上什麼深度。所以,我們必須認清一個現實,在我們短短的一生中,或者說在芸芸眾生之中,能夠名留青史,成為開創者、創造者的人,終究是少之又少,對吧?真正能被奉為經典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我偶爾會開玩笑說,老胡我寫了一句金句,分享給大家聽聽:「左手春宮,右手佛經」,厲害吧!這當然是開玩笑的。人類歷史上所有能被表達的情緒情感,無論是憤怒激烈的,還是溫和內斂的,又或者是深刻的悲傷或喜悅,其實早就有人以各種形式描寫殆盡,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你之所以覺得自己有所創新,很可能只是因為孤陋寡聞,讀得不夠多、聽得不夠廣而已。所以,永遠不要狂妄自大到以為自己「發明」了什麼、「首創」了什麼。即便真的拿到發明專利,也只是在當下這個時間點,以某種特定的形式,呈現了早就被前人表達過千萬次的情緒或現象。
因此,在自媒體創作領域,別再糾結於一定要做出什麼「創造型」、「原創型」的內容,才能開始製作節目。拋開這種執念吧。許多專業人士都有這種迷思,好像很看不起別人做的內容,覺得那些不夠專業、太過通俗的東西,就沒有價值。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甚至可以提出一個非常反動的觀點,如果從資本市場的價值來衡量,那些看似通俗的內容創作者,他們的價值甚至可能比在科學院研發導彈的科學家更高。
你當然可以批評我的觀點不正確,可以從愛國主義或其他理論角度來批判我,但「錢」這個東西,或者說資本市場的價值判斷,往往是很聰明的,甚至可以說是真誠的。它會精準地判斷出誰的內容更有價值。那些可能只是念著 ABC、123,連台詞都不太會說的藝人,卻能拿到一集節目一億甚至一千萬的片酬。在那個當下,這種現象是合理的。至於這個藝人最後是不是很快就因為某些原因被抓去關,那也是另一回事,同樣有其合理性。在每一個時間切片上,當下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各種因緣條件聚合而成,在那個時間點來看,就是合理的。我們更好的做法,就是不要過度糾結,也不要憤世嫉俗,而是學習接受這一切。
資本市場一年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的資金流動,其實跟我們普通人有什麼直接關係呢?他們發他們的財,我們過我們的生活。所以我曾經講過一句非常不正確、非常政治不正確的話:「馬雲同學為國爭光」。但實際上,馬雲賺了再多錢,跟各位也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你不需要刻意去維護他,也沒有必要去貶低他。他賺的錢直接嘉惠的是他的老婆、小孩,這些與他關係親近、緊密的人。各位又何必那麼激動,好像自己是他的叔叔伯伯一樣?我非常不理解那些張口閉口稱呼馬雲「馬爸爸」的人。當然,我跟馬雲年紀相仿,甚至可能比他年紀還小,我也不會稱呼他「爸爸」,比爾蓋茲我也同樣不會叫他「爸爸」,對吧?我覺得中國社會有很多這種現象,你看我講沒兩句又離題了。中國人很喜歡動不動就稱呼別人「親」。我的所有最密切的「關係」,彷彿都是網友給我的。在抖音上隨便刷一下,就感覺到處都是老鄉、到處都是親戚、到處都是老鐵、到處都是兄弟,這種過度親暱的氛圍,嗯…好,這部分就先不多談了。
總之,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經營自媒體,其實不需要過度抬高自己,也不用刻意追求粉絲數量,單純把自媒體當成一個紀錄片製作工具就好。你今天坐在咖啡廳裡一下午,期待看到美女,結果一整個下午連一個美女都沒看到,真是運氣不好,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就很好。你們知道嗎?有些人寫書,每天只寫一行字,就只是單純記錄「今天發生了什麼事」。還有人每天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著一張白紙拍照,什麼話都不說、筆記也不寫,就只是拍照,這樣連續拍了 20 年,也變得非常有意義。人生精華往往就濃縮在那一瞬間的切片裡,將這些切片串聯起來,就能產生極其深刻的意義。所以,自媒體最大的威力,其實就展現在它的「紀錄」功能,而不是「創造」。
當你認知到自媒體是一種「紀錄」工具時,就不需要在鏡頭前扭捏造作,而是盡可能還原真實樣貌。你可以在鏡頭前表演嗎?當然可以,這完全沒有問題。但你紀錄的應該是「你的表演」本身,而不是刻意偽裝出來的假象。當你在鏡頭前刻意偽裝身分、偽裝學識、偽裝情感時,就從根本上違背了自媒體作為一種「紀錄」工具的珍貴價值,不是嗎?好,所以,請各位接受「自媒體是一種紀錄工具」這個概念。當你開始經營自媒體時,就記錄你當下的狀態、記錄你現在的心情、記錄你目前的技術水平、記錄你現階段的各種狀態。只要在保護好個人隱私的前提下,盡可能真實地記錄你當下的各種情況。記錄別人的言行,例如今天你在報紙上看到什麼新聞、你觀察到什麼社會現象、你為什麼感到生氣等等,單純記錄這些事物,就已經非常好了。原始的、甚至是粗糙的、未經修飾的內容,往往也充滿價值。以上是第二點。
第三點:自媒體的本質是「娛樂」,而不是「學習」。你面對的觀眾是一群「打醬油」的閒散群眾,而不是一群拿著筆記本,準備記下你說的每一句話的學生。我經常使用「打醬油」這個詞彙,來比喻自媒體觀眾的狀態,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比這個更傳神的比喻。
各位會在什麼時候看自媒體影片?躺在床上滑手機時、坐在馬桶上時、吃飯時把手機擺在桌上滑、甚至可能邊寫作業邊讓自媒體影片在背景播放,這都不是一種專心致志的學習狀態。我這裡指的是主要的收視型態,請別跟我抬槓,說「我每次看老胡的節目,都會拿出小筆記本一條一條記錄」,這種情況當然存在,但並非我現在所描述的主流狀態。什麼叫做「打醬油」的人?「打醬油」這個比喻的意涵是這樣的:以前的人出門打醬油,並不是買了醬油就立刻回家,而是會在大街上隨意閒逛、到處看看。雖然打醬油看似有任務、有目的,但過程中很容易被街上發生的事物吸引,東看看西看看。可能看到有人在賣老鼠藥、有人在賣藝、有人在跳樓大拍賣,就湊過去瞧瞧。結果,很多人可能就忘了自己原本是要打醬油的,等到時間太晚,媽媽喊回家吃飯才驚覺「啊!醬油還沒買!」,然後就匆匆回家了。
所以,觀眾對你的節目,其實沒有任何忠誠度。就像看老胡的節目,如果覺得內容太冗長、廢話太多,隨時都可能轉台不看。你就是那個「打醬油」的人。即使你錯過了一些重要的乾貨資訊,你也不會知道。重點是,先想辦法抓住觀眾的眼球,別讓他們輕易跑掉!那麼,這個「打醬油」的比喻,就是在形容自媒體觀眾的普遍狀態。一旦理解了這一點,你就不需要一心只想著提供滿滿的乾貨,乾貨、乾貨、乾貨。我經常說,如果乾貨真的那麼有用,那全世界早就應該替所有專家學者都配備一套家庭電子圖書館,每年定期更新內容就好。我常常用《大英百科全書》來比喻,或者由每個國家、甚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面,編纂一部涵蓋全世界所有知識的百科全書,集結全球專家的智慧,每年定期更新內容,甚至做到即時線上更新,讓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免費存取這個全人類共有的知識庫,這樣可行嗎?當然不可行。
事實上,我們看似抱持著「學習」的態度來觀看自媒體,骨子裡其實是為了「娛樂」。這是一個殘酷的真相,許多人不願承認。他們會說:「我就是為了學習啊,我真的有認真做筆記!」、「我跟你說,我一直都抱持著學習的心態,我一直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終身學習者,每天都處於學習狀態。」這樣說的人當然有,而且比例可能還不少。但經過多年觀察,我才逐漸認識到,許多人所謂的「學習」,其實只是在「假裝學習」。一個人學到的知識,如果沒有實際應用,或者沒有明確的目標或需求(例如解決眼前的難題、完成工作任務),那麼這種狀態下的學習,往往都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甚至可以說是「假學習」、「偽學習」。
很多人說「我看電視學英文」、「我指望看外國電影來學英文」。如果看外國電影真的能學好英文,那麼很多人的英文水平應該早就頂呱呱了,對吧?看電影學英文,其實只是大家用來合理化自己想看電影的藉口,並非真的想認真學英文。真正想學好英文的人,可能只要一本字典就能學好,可能只要反覆鑽研一部電影,把所有對白都背得滾瓜爛熟,那才叫「看電影學英文」。如果只是看完電影,結果只學會了幾句罵人的話,那根本不能算是「看電影學英文」。所以我經常開玩笑說,罵人的話總是學得特別快,無論是日語、韓語還是英語,都學得飛快,為什麼?因為學以致用,罵人的話很快就能派上用場,對吧?至於其他用不上的知識,自然就不會認真學習。所以,根據需求來學習,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好,當你理解了觀眾基本上都是抱著娛樂心態,而不是為了學習而來的時候,你就可以直接製作娛樂性質的節目,這絕對沒問題。你也可以製作知識學習型的節目,這也沒問題。但重點是,務必讓學習的過程變得「娛樂化」。你可以選擇「良藥苦口」,但請務必在外層裹上一層糖衣,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我以前曾經跟大家提過 Mr.Beast 這個人,我認為他非常厲害,堪稱是自媒體界的霸主。我們先不討論他最近爆出的那些負面新聞。很多人一聽到某個人爆出醜聞,就立刻全盤否定這個人,認為他一無是處。但事實上,一個人能爬到頂峰,成為最頂尖的人物,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千萬不要因為某人吸毒、嫖妓,就認為這個人身上沒有任何優點,直接將其貶為人渣,這種二元對立的思考方式太過於簡化問題,我相信各位應該都不是這麼簡單思考的人,對吧?
所以,Mr.Beast 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製作零食的秘訣。記者問他:「你認為你做的零食,最重要的特點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好吃!」各位想想看,為什麼我聽到這句話之後,會立刻感到醍醐灌頂?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在行銷產品時,總是習慣性地想把產品包裝得很崇高,強調產品的健康、有機、環保、甚至要扯上解決非洲貧困問題、幫助落後地區脫貧致富、促進世界和平之類的高大上口號,對不對?但 Mr.Beast 卻一針見血地指出,產品最重要的就是「好吃」!如果連「好吃」這一關都過不了,後面談什麼都沒用。做節目也是一樣,如果觀眾連看都不想看,覺得你的節目很難看,光是看到你的臉就倒胃口,就算你的節目內容再有深度、再有價值,觀眾根本不會買單,不是嗎?所以,經營自媒體的首要責任,就是要「寓教於樂」。
如果想在自媒體這個領域進行專業教學,就必須讓學習過程變得有趣好玩。所以我經常說,通用的方法不外乎就是「講故事」、「打比方」、「舉例說明」。因為人類對於故事天生就沒有抵抗力。再怎麼老套的情節,例如老套到不行的「英雄救美」橋段,大家還是百看不厭,不是嗎?各位想想看,像《愛情保衛戰》這類熱門節目,保衛的永遠是男女朋友之間不斷上演的爭吵戲碼,以及雙方家庭之間的各種矛盾衝突,劇情永遠是換湯不換藥,萬年不變,只不過換了不同的主角而已。但這類節目依舊非常受歡迎,對不對?文藝愛情電影也是同樣的道理,劇情總是那些老掉牙的公式。但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愛看?各位真的以為在《非誠勿擾》這類相親節目上能找到真愛嗎?太天真了吧?那終究只是一個娛樂節目。至於有些人非得跳出來揭露節目背後的內幕,說這個是演員、那個也是演員,實在是太過認真了。為什麼不能是演員?對吧?這本質上就是一檔娛樂節目。難道還真要節目組去調查參加節目的來賓,確認對方只結過三次婚而不是第四次,才算得上是「真正上來參加節目」的素人嗎?那就太幼稚了。看這類節目,笑一笑、開心一下就好,何必那麼認真?很好,大家都看得高興就好。
我再舉一個美國歷史上,堪稱是既簡單又幼稚,但卻讓人百看不厭的節目為例,那就是每天晚上七點半播出的《命運之輪》(Wheel of Fortune)。遊戲規則非常簡單,就是轉動輪盤,看你能轉到多少獎金,最終目標是贏得 500 美元或 1000 美元的獎金。這個節目在美國的黃金時段,也就是台灣新聞聯播播出的時間,連續播了三十年之久,而且收視率始終居高不下。節目內容就只是這麼簡單,一個傻到不能再傻的遊戲,但美國觀眾就是樂此不疲地收看。因為大家需要娛樂,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對吧?人們上網不是為了學習、不是為了尋找人生導師。真要尋求人生指引,應該是遇到人生困惑時,去研讀經典,例如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孔子的《論語》、黃帝的《內經》等等,從這些先賢哲人的智慧中尋求解答。而不是在網路上尋求答案,網路上的內容頂多只能當作入門的引導。
有些人可能對哲學特別反感,認為哲學毫無用處。但如果在網路上看到某位哲學老師,把看似枯燥的哲學議題,講得生動有趣,甚至能從隔壁老王的日常瑣事,連結到深奧的哲學問題,讓原本對哲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聽得津津有味,進而對哲學產生興趣,這才是真正成功的自媒體內容。許多所謂的專家教授,到了網路世界卻踢到鐵板,做得灰頭土臉,甚至開始懷疑人生,覺得自媒體這種形式太過低俗、充滿戾氣,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問題並不在於自媒體這個平台,而是出在那些專家教授身上。他們在學術殿堂裡、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早就被過度吹捧、寵壞了。為什麼?因為在學術界,他們可以隨意決定學生的考試成績、可以掌控學生的畢業與否、甚至可以利用權勢逼迫女學生做出不該做的事情。但到了自媒體的世界,他們在學術界享有的那些特權,通通都失去了。觀眾掌握了滑鼠,可以隨時關掉影片、轉台跳離,用「滑鼠」來投票決定內容的去留。
所以,專家教授們必須端正自己的態度。如果你的知識真的有用,如果你真的是專家,就應該想辦法讓觀眾輕易感受到你的價值。這個「價值」是什麼?就是我講的內容對觀眾「有用」,這個「有用」可能是讓觀眾感到快樂、也可能是讓觀眾產生優越感。例如,你分享自己倒楣的經驗,讓觀眾產生「原來這麼聰明的老胡,也會被騙?真是夠蠢!」的優越感,讓觀眾看了哈哈一笑,這也是一種「有用」。又或者,你講述的內容,讓觀眾覺得「為什麼你要講自媒體的認知?『認知』到底有什麼屁用!」、「你應該教大家早上 8 點 05 分和 8 點 30 分發布影片,哪個時間點的播放量比較高?」、「你應該分析影片標題要不要加英文或阿拉伯數字,才能有效提升點閱率?」對吧?所以,你必須講出真正重要的內容。如果你認為「認知」的提升,攸關「道、法、術、器」這四個層次,你就必須讓觀眾感受到,提升認知確實很重要,而且是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問題。你不能一味批評那些只關心「術」和「器」的人很 low,然後把他們通通趕走,認為他們程度太差,聽不懂你講的內容。反之,你有責任和義務,在傳道授業、弘法佈施的過程中,讓聽眾理解你所傳遞的價值。你必須讓聽眾明白,他們過去可能對哲學抱持許多偏見,但最終卻發現,哲學其實是很有趣、很有用的。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只教技術、教工具的影片,教你如何一天不出鏡、不說話,只靠 AI 就能日賺 2500 美元。你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但聽完一集節目後,或許就信以為真,開始嘗試操作,結果卻發現根本賺不到 2500 美元。最後才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更深層、更根本的層面上,也就是「道」與「法」的層次。對吧?這時候,你可能就會想起,過去一直覺得「老胡根本在胡說八道」,但繞了一大圈彎路後,才發現「或許老胡從『認知』這個角度切入,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不對?我就遇到很多觀眾是這樣,他們買遍了網路上所有的課程,最後卻跟我說:「雖然你講話很囉嗦,但我覺得你講的東西,跟別人很不一樣。」
所以,我們必須明白,觀眾都是希望能立即獲得好處,而且最好門檻要夠低,用連小學生都聽得懂的方式,來解釋量子力學,而不是擺出大學物理系教授的姿態,只跟物理系學生講量子力學。如果是那樣,你就應該在大學課堂或研究所裡講課,而不是在網路上做自媒體。在網路上做自媒體,就應該用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來呈現內容,而且必須把大量的心力,放在「娛樂」這一塊,而不是只強調「我的知識內容有多硬核」,把內容講得詰屈聱牙,讓觀眾連一個形容詞、一個定義都挑不出毛病。重點不是這個,而是要在看似艱澀的知識中,提煉出一個有趣好玩的切入點,用輕鬆詼諧的方式講解,讓觀眾在莞爾一笑之餘,也能若有所思,進而願意繼續收看你的下一集節目。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千萬不要想著一次就把所有東西都塞給觀眾,不斷地給予觀眾「珍珠」,而不是一開始就想著教觀眾如何串珠成鍊。而是要先不斷給他珍珠,然後再告訴他:「小王啊,你其實已經收集了足夠的珍珠,可以把它們串成一條項鍊了。」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就把觀眾領進了門,這才是高明的做法,也是專業人士應該掌握的內容呈現方式。也就是說,你必須先展現出你的能力,讓觀眾對你產生信心,這樣才能進一步將他們轉化為付費客戶,他們才會願意購買你的課程。
但切記,千萬不要把你的自媒體節目做成「課程」。這是很多人常犯的錯誤,他們直接把課程內容拆解成片段,就當作免費節目一樣發布到網路上,想吸引「打醬油」的路人觀看。要知道,免費節目和付費課程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付費課程是觀眾已經繳了錢,他們已經認可了你的價值,不在乎節目形式,也已經信任了老師,所以老師可以用非常簡潔的形式來講課,不需要刻意說學逗唱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已經收了錢,就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直接授課,條列式地講解重點,就像大學教授上課那樣,直接傳遞知識即可。因此,在付費課程中,沒有必要過度強調娛樂性。反之,如果在付費課程中還穿插過多娛樂性的內容,反而會顯得不夠專業。
所以在經營自媒體時,你必須認清你面對的是一群「打醬油」的觀眾,他們隨時都有可能跳離。你必須先用有趣的方式抓住他們的眼球。假設你想談論一個比較嚴肅的哲學議題,不要一開口就說:「我們今天要來探討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而是換個方式說:「我們今天先來講一個故事」,這樣或許就能吸引觀眾停下來聽聽故事。如果你一開始就說:「我們今天要來討論一個哲學問題,就從『你是誰』這個千古難題開始談起…」,觀眾可能早就跑光了。但是,如果觀眾因為你的節目,對哲學產生了興趣,進而付費報名了你的哲學入門課程,在付費課程中,你當然就沒有必要再花費過多心思去設計額外的娛樂效果,直接進入課程主題即可。所以說,免費自媒體節目和付費課程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很多人沒能掌握這兩者之間的區別,結果導致課程做得不像課程,免費節目又不像個吸引人的自媒體節目,自然就難以轉化付費客戶。即使成功轉化的客戶,也可能對課程內容感到極度不滿意,因為他們會覺得課程內容的「乾貨密度」太低,不符合他們的期望。對吧?好,講完這三點,我們最後再回到「節目調性」這個問題上。
今天分享了哪三個重點呢?自媒體是分享,而不是教學;自媒體是紀錄,而不是創造;自媒體是娛樂,而不是學習。所以,貫穿這三點的核心概念,就是我們作為內容創作者、作為自媒體人,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以及自媒體這種形式所能發揮的最大價值,就在於「真誠地分享」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無論你是提供娛樂價值、提供情感價值、還是提供專業知識價值,最終目的都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娛樂觀眾」。提供乾貨,讓觀眾學到知識、提升能力、感到愉悅,這也是一種「娛樂」,對吧?你分享自己倒楣的遭遇,讓觀眾看了覺得心情好一點,這也是在娛樂他們,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讓他們覺得「原來自己的日子好像也沒那麼難過,世界上還有比我更慘的人」,這也是一種安撫與共情式的娛樂。
總之,你透過自媒體所呈現的一切內容,包括個人的經歷、觀點、意見、掙扎、痛苦,無論你談論的是 AI 工具也好、剪輯技巧也好、自媒體經營之道也好,這些都只是素材、只是你闡述觀點的工具。最終目標都是要讓觀眾在離開你的頻道時,能產生一種良好的感受,覺得你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你為他們提供了陪伴、提升了他們的情緒價值、也提供了有價值的知識,讓他們與你相處的這三十分鐘,是一段愉快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