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是人生最伟大的成长工具
今天,我想與你分享一個我個人非常強烈的觀點:人人都應該經營自媒體。 或許你認為這有些言過其實,甚至帶有個人偏見,那麼恭喜你,你的直覺是對的。但請耐心讀完這篇文章,再做評判。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人人都應該經營自媒體」的含義。這裡有兩個關鍵詞。先說自媒體:它指的是個人透過某種媒體形式,發布自己的原創內容。這種媒體可以是文字、圖片、影片,乃至其他新興形式。提到自媒體,不一定非得是影片、短影音,也不一定需要露臉或製作 Vlog。自媒體的核心在於,你創造的內容能夠以某種形式被他人看見。如果內容無法發布,那便不能稱之為自媒體。
再來說「人人」。「人人」指的就是只要你是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如果你不這麼認為,那這篇文章可能並不適合你。我之所以使用「人人」這個詞,是因為我真心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嘗試經營自媒體,除非你確實不具備基本能力,例如無法書寫,完全無法讓他人看到你的創作。我甚至認為,在民主選舉的國家,如果國家領導人也經營自媒體,或許能更容易獲得選民的認同。這就是時代的趨勢。
明確這兩個概念後,我要闡述我認為人人都應經營自媒體的原因。試想,自媒體是你透過某種途徑,分享你所知、所學、所掌握的知識或技能,或是你輕易獲取的資訊(如編輯一條訊息),又或是你耗費大量精力習得的技能成果,再或是你研讀多年的經典(如《道德經》),現在將其點滴分享、講解給他人。無論你的內容是輕鬆隨意、深入探討,還是你邊學習邊分享,抑或你以整理知識點的方式呈現(這裡並非指搬運他人的節目內容)。總之,無論內容深淺、是否是你畢生的研究成果,只要透過某種方式分享出來,都屬於自媒體的範疇。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經營自媒體並不等同於必須成為獨立經營者。你可能身處團隊,也可能在自媒體或內容創作公司擔任一員。但無論如何,你都應該具備這種意識,並朝著這個行業或方向努力。
當你理解自媒體的本質後,請思考:這種生產方式有何特點?其最根本的特徵便是自主創業的過程。如果你將創業定義為從無到有,而這個「有」指的是粉絲、曝光量、收益,或任何可以用 KPI 衡量的指標,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經營自媒體就是一個創業的過程。你的努力成果不一定會立刻轉化為事業,但它絕對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自媒體的本質是內容創作,指的就是這一點。
整個創業過程具有非常顯著的特徵。你會仔細權衡是否投入,還是繼續留在原公司,或者選擇國營企業、銀行等穩定的工作,又或者自己擺攤做點小生意?自媒體這件事,你是否願意投入?投入什麼內容?面對琳瑯滿目的影片,你打算做什麼?如何開始?向誰學習?開始後如何堅持?過程中如何提高效率、持續創作、不斷改進?這是一個全面的學習、成長、輸出和進步的過程。你將會面對挑戰、批評、指正、提攜和幫助,各種正負面回饋都會湧向你。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非短期可見成效。一旦投入,你可能會發現下半生都與之相關,這是一項一旦決定便會持續投入的自主性工作,而這本身就極具挑戰。
許多人習慣在體制或環境內被動前行,看似擁有選擇權,實則不然。別說找工作,哪個單位會錄用你?即使入職,被分配到哪個部門、做什麼工作,往往也缺乏選擇,只能被動接受。許多婚姻的不幸,也源於各種因素的束縛,被上一輩、被孩子牽絆,不敢輕易改變。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諸多無奈。
然而,經營自媒體卻非常特別,它賦予你充分的自由。今天你可以分享美食探店,明天可以學習動畫,後天可以教別人簡單英語,之後發現設計封面圖片或許能帶來收益,便專注於封面設計。你可以每天都有新的想法,每天都嘗試新的事物,這是一個完全自主的過程,沒有任何限制。你可以隨時停止更新,不開心可以停更,甚至完全放棄或轉換方向。
顯然,在這個過程中,興趣和持續的學習成長是成功的關鍵。你不能像經營實體店那樣,今天賣包子,明天賣麵條,後天又賣鍋貼,店裡還雜亂地擺放著其他不相關的商品,例如牆上掛著幾件文化衫順便出售,這樣肯定無法做好生意。
相較於實體創業或線下創業的諸多成本和限制,經營自媒體的門檻極低,近乎零成本。真正的難點在於後期的堅持、找到自己的方向並努力做好。正因如此,我才說人人都應該嘗試。這裡的「做」並非指一定要功成名就,成為擁有千萬粉絲的大 V,而是指我剛才提到的整個過程,它是一個全面的自主式個人訓練。無論你是個人還是身處組織,它都會將你人生中遭遇的各種情緒和技能挑戰濃縮在每一天。
如果你的人生一帆風順,父母寵愛,主管寬容,那麼當你開始經營自媒體,你會發現天天有人批評你。你可能會疑惑:「我天天被罵,這樣是對的嗎?正常嗎?」其實,這非常正常。被關注、被否定、被肯定,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如果從沒有人關注你、理會你,那反而是一種程度上的失敗。
那麼,經營自媒體的結果是什麼呢?我觀察到有三種:
第一種,發展成事業,創業成功,真正成為一個行業。 成功的標誌是能夠以此為生,養家糊口,甚至致富。確實有人將自媒體做成了事業。
第二種,將其視為愛好。 這意味著斷斷續續地做,有時甚至會自己投入一些資金,但不願完全放棄,也沒有徹底失望。就像沒有愛情的夫妻轉變為親情,不會離婚,但也不再有激情。這種情況下,自媒體並非主要經濟來源,收入微薄。有些人會抱著佛系心態經營,不投入太多時間,有空就更新,沒空就算了。
第三種,也是絕大多數人的結果,就是做到後來選擇放棄。 這是我今天想重點討論的。在這三種結果中,真正將自媒體發展成事業的不到 10%(我們姑且算作 10%),作為愛好的也佔 10%,而 80%的人最終都放棄了。
我今天的重點是,既然經營自媒體的失敗率如此之高(80%),我們還有必要去做嗎?這個問題我前面已經給出了答案,因為它帶來諸多益處,是一個自主的訓練過程,能讓你變得更強大、更好。這就像你不能因為以後算錢都用計算機,就認為小學和大學都不應該教數學了。道理是一樣的。即使最終沒有成功,但前期的訓練,例如拍攝、剪輯、表達、學習、總結、寫文案、發布、與觀眾互動等等,都是非常有價值的。透過這些訓練,你可以改善夫妻關係、鄰里關係、同事關係。你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如何接受意見,如何判斷他人的善意與惡意等等,這些都非常有益。
三種結果中,我們暫且不談成功發展為事業的情況,也不深入討論佛系愛好,我們重點分析選擇放棄,或者更積極地說,將其視為「放下」,這非常重要。「放下」意味著你已經嘗試過了,無論是一個頻道、兩個頻道,還是多個不同的方向,你都真誠地努力過,最終發現自己可能不太適合。你對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有了清醒的認識,這就是放下。
我們經常聽到「放下」,但你知道嗎?許多人說的是虛假的。真正的放下,是你先拿起過,才有東西可以放下。很多人嘴上說著放下,實際上根本沒有付出過努力,又何談放下?你沒有發過財,沒有富有過,又怎能有底氣去鄙視所有富人,認為他們都是壞人,好人一輩子都賺不到錢?你沒有真正擁有過金錢,當你擁有過後,才能選擇慈善,才能不再說金錢對你來說不重要。很多人在沒有嘗試過的情況下談論放下,這是不切實際的。
對於那 80%選擇放棄經營自媒體的人,我希望他們即使不再繼續,也能徹底接受自己,與自己和解,或者積極地認識到,經營自媒體並非他們人生中最優、最有效率的生活方式。但他們曾經嘗試過,體驗過其中的喜怒哀樂,真誠地努力過,然後選擇放棄。這樣,他們在刷那些影片時,就不會再感到焦慮,想著:「那個人長得不如我,口才沒我好,就這樣也能賺大錢。」從而陷入無謂的焦慮。
這種「放下」就是說,你已經體驗過那些情感和想法,就應該將其徹底從你的生活中清理出去。那麼,回去以後你可以做什麼呢?踏踏實實上班,成為一名好員工;認認真真經營你的小店,找到你真正擅長和喜歡的部分。這是經歷過一段看似徒勞的努力之後,重新回歸本質、回歸平凡,這不是失敗,而是人生中一個非常大的成功。
我舉自己的例子,希望能更清晰地說明。例如,我做了很多年投機。相對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我曾炒股票、炒期貨、炒外匯、炒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甚至炒郵票,凡是能賺錢的我都嘗試過。我虧了很多錢,基本上都是這樣輸掉的,因為這種虧損速度極快,尤其是期貨,一夜之間輸光祖宗三代的積蓄也不是難事。
我開始經營自媒體後,曾想著等賺到錢後,要重拾信心,重新回到期貨市場。事實上,在五六年前我開始經營自媒體時,一直抱有這個想法,因為認為期貨來錢最快,只要心態穩定、技術過硬,就能快速賺錢,把以前虧的錢都賺回來。
然而,在經營自媒體的過程中,我的情緒得到了全面的洗禮和鍛煉,我逐漸意識到:「我為什麼還要回到期貨市場呢?」我徹底放棄了這個念頭,這讓我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我變成了一個更放鬆、更平和的人,竟然有勇氣放棄。過去,期貨就像我人生中最大的坑,我總覺得只有從那個坑裡爬出來才能證明自己的成功,否則無法與自己和解。我曾經在那裡輸了那麼多錢,我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這樣?我應該帶著大量資金重新回來證明自己。但最終,我轉變了想法,決定徹底放棄,這輩子再也不碰那個東西了,因為我發現了自媒體這個更有趣的事物。這是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是釣魚。我非常喜歡釣魚,以前也跟大家分享過,有時一天能開一百多公里去釣魚。後來經營自媒體後,我並不是說等有錢有閒再去釣魚,而是漸漸地對釣魚失去了興趣。我並非說將來永遠不釣魚,但現在我對此毫無興趣,我放下了這個愛好。
第三個例子是養狗。我小時候養狗,希望老了以後能再次體驗那種人與狗之間的親近感,那種感覺非常好。但現在,我也放下了這個想法。我老了以後,可能不會再養狗了,因為在說完那句話後,我發現自己是如此喜歡與人相處,以至於對狗的興趣大減。我並不討厭狗,但我發現和人在一起比和狗在一起更有趣。當你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時,人才是最有趣的,沒有哪個動物能比人更有趣,這種互動和靈魂上的交流非常美妙。
再一個例子是彈鋼琴。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長不大的文藝青年。我就是這樣,彈鋼琴這個愛好,我學了好幾次,買鋼琴、賣鋼琴,如此努力地去學,總想著等老了以後,上了老年大學或者有空閒時間,再認真地學琴,或者學畫,不再追求那些沒有結果的愛好。現在,這個愛好我也放下了。我這輩子,如果沒有什麼重大變化,不太可能再花時間學鋼琴了。在此之前,我安心地欣賞別人的鋼琴演奏,比自己辛苦地彈奏要好得多。
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有限的時間,我不會把時間用來彈鋼琴,我會選擇好好欣賞別人偉大的藝術創作。所以,養狗、彈鋼琴、釣魚和投資這些事情,我都經歷過,然後選擇放下。放下之後,你會感到非常輕鬆。人生就像做減法,一個個剪掉不重要的東西後,你就能不斷專注、聚焦在你喜歡做的事情上。
這並非表示我這輩子只做自媒體,不再做其他事情,限制自己。我經常提到蔡志忠四歲開始畫畫,中間有十年去研究物理和數學,然後又回來畫畫,這完全沒有問題。關鍵在於你要認識到,你的人生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不要貪多,很多東西體驗過後,就不要讓那些虛妄的東西佔據你的貪心,這就是放下,經歷這個過程非常重要。
所以回到經營自媒體這個話題,80%的人應該回歸他們原本的生活,這才是正常的,而不是被裹挾著在那裡堅持。許多人發現越做越鬱悶,產生了受害者心理,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能力不如自己,影片品質或內容不如自己,卻獲得了流量,認為別人是投機取巧、搬運內容、沒有道德底線,然後開始抱怨世界:「怎麼了?所有人都墮落了,而我又不想同流合污。」這就是受害者心理,導致自己被周圍人討厭,自己也仇恨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巨大的失敗,是錯誤的。
所以,經營自媒體,我剛才提到了三種結果。努力經營並將其發展成事業是最理想的結果,但這種人我剛才說不到 10%,其實可能只有 5%。這個標準是你能否靠它養活自己,內心是否平靜不糾結、不貪婪。將其作為愛好的人,從自媒體這個單一的 KPI 來看,已經算是某種程度上的失敗了。如果用負面標籤來說,其實也不能完全算失敗,只是他們斷斷續續地做。
這種人按照我剛才說的,就應該徹底地做減法,不要在那裡說有空就發一點、沒空就不發一點。做任何事情都要認認真真地做好。當你不打算將其發展成事業,不將其視為一個不斷生產、學習和提高的工具時,就不應該在上面浪費時間。你應該專注於成為好公司的員工、好領導、好丈夫或好妻子,應該在那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在這裡。因為這樣玩票性質地做,你會不斷看到不如你的人賺得比你多,讓你產生不公平的看法,同時自己又不全力以赴,很容易造成心理狀態的不健康。
我順著剛才講的三類,建議大家透過自媒體學習成長和努力,要麼就將其發展成事業,要麼就體驗過後放下,運用經營自媒體過程中學到的自主學習能力,明確地告訴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負全責,不要抱怨領導、同事、環境。然後踏踏實實地回去做一個好公民、好員工、好老闆、好家庭成員。這樣才不虛此行,沒有白費你經營自媒體這段時間的努力。
正是從這個結果出發,我才反過來推導出「人人都應該經營自媒體」這個結論。至於能否成功,我說不到 5%的人能真正做到,但那 95%的人不一定都是失敗的。如果他們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曾經努力嘗試過,最終發現不適合自己,然後選擇放下,回歸他們應有的社會或家庭角色,這也是一種成功。只有那些進來之後做得一塌糊塗,滿身傷痕,然後帶著憤怒放棄的人,才是真正的失敗者。而且如果他們的情緒沒有得到解決,回到工作單位、家庭、社會,也會成為負能量的來源,對自己和周圍環境都不利。
我認為自媒體是人生成長最偉大的工具,毫無疑問。它可能幫助你達成事業目標,也可能僅僅是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去履行或承擔你的社會責任。在這個過程中,它會幫助你解決慾望問題、學習問題、執行能力問題,並培養一種持續的、長期主義的做事方法。
最後總結一句話:人人都應該經營自媒體。你該用多長時間來嘗試這件事?什麼時候你會知道該放棄、該堅持,還是應該調整方向、以新的形式不斷挑戰和堅持?只有你自己才能找到答案,只有你自己得到的答案,做出主動的選擇,你才不會後悔。不要把這個選擇權和答案去問別人,別人無法給你準確的答案。如果你沒有自主思考、決策或覆盤,即使別人把你領上一條正確的道路,你也會活得不明不白,那也不是真正的成功。
這就是今天的分享:人人都應該經營自媒體。謝謝,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