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容赛道”是个伪命题


读书笔记241 阅0 评

如何选择内容赛道?

  原影片,来自YouTube:

  文章根据老胡影片改写而成,说辞有差异但含义基本一致。
  这是一期胡说节目,胡说节目的特点就是: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没有太多的结构,但中心思想或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非常明确的。
  今天这期节目,我就想用这种方式来聊一个简单的话题,就是我以前多次强调过的“内容赛道是个伪命题”。如果你完全理解了这句话,那现在就可以划走影片了。如果你听过我这个说法,但有些不同的意见,或者不太清楚我讲的“伪命题”是什么意思,那我建议你稍微听一下。再说一遍,内容赛道是个伪命题。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任何内容方向都有可能成功,这里的成功可以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可以是你自己定义的成功。不论是哪种成功,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要能养活自己。如果你能通过创作内容养活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快乐和成就感,这难道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吗?或者说,这就是美好且正确的人生道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跟随自己的兴趣去创作。在选择取悦他人和让自己快乐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先让自己感到愉快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说赛道是个伪命题呢?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思考,卖豆腐的、盖房子的、做国际贸易的,或者只是在村里摆摊的小贩,这些是不是不同的行业?但这些行业是不是都能养活自己,甚至养活一家人?任何一个行业,只要能养活自己,它不就是一个“赛道”或者一个行业吗?对不对?
  自媒体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常说有网络效应,当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时,我们就能看到顶端的力量。大家都知道像 MrBeast 这样的头部创作者非常厉害,他们占据了各种资源,随便发布一个影片,就能轻松获得千万级的播放量,有时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太公平。但如果你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网络世界其实是极端公平的。头部创作者也并非一开始就站在顶端,早些年他们可能也遭受过平台的限制和不公,也抱怨过各种不公平待遇。他们最终能够成为头部,如果你认真研究他们的案例,会发现他们的成功是有迹可循的。
  我讲这些想表达什么呢?就是说,任何一个赛道,只要有人能做成功,就说明这个方向是可行的,是可以做的,并且有可能做成功的。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来了:一个事情可以做,并不代表它就值得去做,或者必须去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看到别人做某种内容火了,赚到钱了,并不代表你也要去做,或者你应该去做。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选择赛道的问题,似乎赛道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我们需要去选择它,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但如果你选择了一个赛道,做了三个月、九个月、一年、两年,仍然没有成功,那你觉得是赛道本身的问题,还是你自身的问题呢?
  我刚才说了,任何一个赛道,之所以能被称为赛道,是因为有头部,有人已经在这个领域获得了成功。你去观察那些成功者,看看他们是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或者有平台特别扶持?如果都不是,那就说明这个平台能让普通人获得成功。那你为什么不能成为那个普通人,为什么不能成为已经成功的人呢?对吧?你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每个赛道,普通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你也不会考虑“我要选择哪个赛道”了。一个赛道的形成,必然已经有了头部、腰部和底部的创作者,以及还没入门的内容创作者。
  当你谈论“选择”赛道时,很多人会考虑哪个赛道更容易,哪个赛道现在最火,哪个赛道能赚大钱。这些选择标准是不是都有问题?我刚才说了,一个事情可行,并不代表你就应该去做,或者你能把它做成功。但这个事情本身可能没问题,有人靠它成名致富。很多人在选择时,只看到成名致富的可能性,但当失败时,又不去反思自身原因,反而认为是赛道有问题,然后不断更换赛道,好像只要换到一个“对的”赛道就能成功。即使你换到第五个赛道,并且比第一个赛道更成功,你觉得这是因为第五个赛道更容易成功,还是因为你经历了多次挫折后,能力有所提升呢?
  另一个关于赛道选择的常见错误思考方式是这样的:在 YouTube 平台上,我要选择做英文内容,因为英文观众数量庞大,中文观众相对较少,或者我应该做无语言障碍的内容,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观看。这想法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我想反问一句,如果你的目标是养活自己,甚至功成名就,你究竟需要多少观众呢?在 YouTube 平台上,中文观众大概有 5000 万到 7000 万。你希望把你的频道做到多大规模?看看那些头部的中文频道,它们的观众体量通常在几百万级别,这难道不够吗?不够你养活自己,甚至养活全家吗?
  所以,语言的选择从来都不应该是从观众数量这个角度来考虑的问题。中文观众的数量已经足够庞大了。我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20 万理论”,实际上观众数量并不稀缺。只要你的内容理性、有深度、有价值,互联网的精细化推荐机制就能把那些欣赏你内容的人带到你身边,让你获得名气、实现变现、赚到钱。这就是整个网络运转的机制——价值交换金钱。
  因此,如果从非常宏观的层面来选择所谓的赛道,就好像在说:“我听说大海里有很多大鱼,我应该去那里捕鱼才有机会。” 结果呢?如果你没有相应的能力,跑到大海里反而会丧命。你还不如在村口的鱼塘里捞鱼,至少能实实在在地把鱼带回家,享受生活。很多人在自己还是新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想选择一个“能影响世界”的赛道,目标直指头部,追求巨大的粉丝量。
  昨天在我的社群里,有个同学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老胡,你最近一直在讲极简自媒体,甚至推崇零后期。但我看了世界排名前十的那些 YouTube 频道,没有一个是走极简路线的,他们都做得极其精致。” 这位同学观察得很细致,值得肯定。我的回答也很简单,我说:“你对标的是世界 Top 10 的频道,那些确实非常厉害,但你没必要一开始就以他们为目标。你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年收入 10 万美元。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生活,年入 10 万美元,我相信都足够你养活自己了。”
  当你把目标设定在这个层级时,你会发现,好像卖烧饼也能养活自己,摆摊卖煎饼也能养活自己,骑自行车在街头巷尾送货也能养活自己。你的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你会发现,日本那位 50 岁的大叔,英语不太流利,也不擅长营销话术,只是简单地在那里分享一些神经科医生的日常,辞职后抱怨了几句,结果就火了,也积累了几十万粉丝,流量也很可观,而且他的影片也是零后期制作。
  这些例子想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常常花费大量精力去做市场调研,精细化地选择赛道,研究对标账号,这些其实都是过度强调了外在因素。就好像认为什么行业热门,将来就一定能赚到钱。但你会发现,大学毕业后,你曾经热门的专业,可能毕业时就变成了冷门,找不到工作了。这是为什么?是世界变化太快,还是你自己没有认清世界的真相和本质?
  最近直播时,我经常说一句话:我们要用确定的方法来应对不确定的世界。你不要试图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性,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回到自媒体和 YouTube 平台。一个影片的推荐,受到 200 多个参数的影响。很多人在分析 YouTube 上哪些赛道、哪些人火了的时候,往往会过于简单地从单一维度去解释、分析和判断,这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你会不断发现之前的分析被证实或证伪,最终让你完全搞不懂其中的规律,甚至抱怨平台就是一个完全随机的系统。但只要稍微理性冷静地思考一下,你就会明白,平台推荐机制绝不是随机的。它不会像随机数生成器一样,随意生成一个随机数就推荐一个影片。所以,在算法面前,基本上可以实现我们所认知的人类系统中的人人平等,这一点你不得不承认。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这个平台上长期努力,却没有被平台选中,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对影片质量的理解有偏差。你可能自认为很优秀,但实际上是你的内容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并非是市场“迫害”了你,往往是市场是对的,而你错了。所以,不需要对市场感到愤怒或抱怨。你真正应该做的是,如果你认为这个系统有问题,不够成熟,配不上你,那就应该离开这个市场,不要被它困扰。如果选择留在这个市场,每天与它互动,那就不要带着负面情绪,至少要保持快乐、智慧和游戏的心态,轻松地玩下去。不要最终事情没做成,反而把自己搞得精神衰弱,那就太没意思了,白白浪费时间和生命。
  所以,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赛道是个伪命题。一个赛道,只要有人能做成功,就不能用简单的“一二三”步骤来概括成功之道,那样是单一的简单归因思维。我的意思是,只要那个人没有比你多一个脑袋,他能做到的,在自媒体领域,你大概率也能做到。精致后期能成功,零后期也能成功;探店能成功,口播也能成功;说中文能成功,说英文也能成功。任何你所谓的“赛道”,都有人获得成功。因此,我想说,人生而为人,本质上具备一切成功的潜能。你想做自媒体,在任何方向都有可能成功。
  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你接近成功或远离成功呢?这很难说清楚。我刚才讲过,影片推荐有 200 多个参数,而我个人认为,人生的成功可能受到 2000 多个参数的影响。我暂时没必要将参数数量夸大到 2 万个。也就是说,人生的成功并非像“因为他是富二代”或“他认了个干爹”那么简单,而是众多因素(甚至类似于业力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助力因素齐备,如果你相信这些,那么在某个时间点,成功的机会就出现了,你可能会遇到合适的人,出现在合适的场景,甚至包括投胎到哪家,都可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成功时,他们背后可能隐藏着 2000 多个参数在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
  我们现在很多人,常常会非常片面、简单地认为,某个人成功仅仅是因为“认了个干爹”,这或许是 2000 多个因素中的一个,没错。但如果你只用这种单一的归因方式去理解成功,那就陷入了错误的认知,没有看到世界或生命的真相,这对你没有任何好处。这种错误的认知方式,既无法改变“干女儿”已经发达的事实,也与你自身毫无关系。你却因此生气,甚至气到缩短寿命,这完全没有意义,是非常失败的生活方式,不是吗?
  回到正题,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赛道是个伪命题”。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可能有些跑题了,现在重新整理一下思路。一个赛道,只要有人能做成功,就不能简单地用“一二三”步骤来总结成功方法,那是片面的简单归因思维。只要那个人没有比你多一个脑袋,他能做到的,在自媒体领域,你大概率也能做到。非常精致的后期制作能成功,零后期也能成功;做探店能成功,做口播也能成功;说中文能成功,说英文也能成功。任何你所谓的“赛道”,都有人能成功。所以我想说,人生而为人,本质上具备一切成功的潜能。你想做自媒体,在任何方向都有可能成功。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更接近成功或更远离成功呢?这很难一概而论。我刚才说过,影响影片推荐的参数有 200 多个,而影响人生成功的因素,我认为可能有 2000 多个。你是如何认识“赛道”的?你对“内容”的理解是什么?你如何定义“价值”?你如何看待“流量”?你对“影片质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口播”这种形式?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口播?是男性还是女性?颜值高还是普通人?必须是美女或帅哥吗?我的发量多少,是不是也会影响我是否应该出镜?这些问题,既抽象又复杂,同时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鲜活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决定。
  当你真正开始创作内容时,如果现在你暂且相信“赛道是个伪命题”的观点,这是否意味着,我可以随便选择一个方向,都能做成功呢?是,也不是。这话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你做自媒体,可以从幼儿园级别的内容开始做起。幼儿园级别的创作,可能你还在做着同样类型的内容,但当你进阶到一年级时,你可能还在做类似的东西,只是内容更加深入,或者开始尝试一些不同的内容形式。幼儿园阶段学的是数数,一年级开始学加减法,这可能还算是在同一个垂直赛道内进步。但如果你一年级开始学语文,那就是全新的内容领域,进入了新的赛道,对不对?
  所以,任何一个赛道都有可能成功。有些赛道可能适合你深耕一辈子,有些赛道则可能只是你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就像你可能会经历 15 个前女友,最终才找到相伴一生的伴侣;也可能青梅竹马,最终与儿时的玩伴共度一生。人生幸福的模式多种多样。做内容也是如此,只要你开始行动,坚持不懈地改进和提升,就有成功的可能性。最终,在世俗或他人眼中,你的成功或许是因为“YouTube 研究院”走红,或许是成为游戏达人,又或许是讲故事的高手,这都只是结果的不同呈现。但在这个过程中,你必定享受到了创作的快乐,并且一直在做着正确的事情,因为你没有一直听到他的抱怨、痛苦和折磨,更没有把自己搞垮或英年早逝。
  这个人从 A 点出发,经历了 B、C、F 等阶段,又回到 D 点,最终在 W 点获得成功。而另一个人,可能从 A 点出发,经历了 Lokke 等阶段,最终在另一个地方获得成功,甚至有人只走了三步就成功了。这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但都实现了幸福和成功,至少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是如此。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经历的挫折和痛苦程度可能大相径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只有那些一生幸福快乐的人才算成功。有些人早年经历了很多痛苦,但当他们回忆往事时,会感激早年的磨难,因为正是那些经历塑造了如今成熟而令自己满意的自己。
  你以前听我讲过,做成一件事,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在过程中要有挑战,这种挑战需要有一定难度,但又是你能够克服和解决的,让你体验到像游戏中打怪升级、闯关一样的感觉。如果十年如一日地在流水线上拧螺丝,你肯定不会快乐,这个过程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兴趣加上持续的进步和挑战,这两点基本就能保证你不会太差。因为你不会长期坚持做自己没兴趣且毫无进展的事情,那样只会把自己逼崩溃。一定是有某种力量在支撑着你,这就是第三个因素——赚钱。兴趣、挑战和金钱这三条腿支撑着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健康的人生状态和心理状态,你才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不断改进,收入不断提高,最终获得快乐。这就是一种非常扎实、能让你感受到信心的人生状态,你会觉得这辈子不会过得太差,至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所以,如果将“兴趣+挑战+赚钱”这三要素应用到自媒体创作中,同样可以用 ABC 的比方来理解。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你的第一个项目,无论它属于哪个赛道,只要是你当下感兴趣的,并且你有能力开始做的,即使暂时不赚钱也没关系,但你要相信它未来能赚钱。为什么要有信心呢?因为你看到这个赛道里有人和你情况差不多,但已经赚到钱了。看到别人赚钱,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你身边的人、亲近的人、同学、兄弟或同事,他们能做成某件事并且赚到钱,而你觉得自己也能做到,并且对此有兴趣,那么你就可以充满信心地开始行动。只要执行得当,大概率是能赚到钱的,至少能够入门。我不相信有人会主动选择那些自己认为完全没有成功机会的事情去挑战自己。
  从做自媒体的角度来看,你完全可以立刻开始制作影片,这意味着你选择的赛道是有充分理由去做的。你可以在这个赛道里从新手成长为高手,甚至一辈子深耕下去。你也可以从 A 点出发,然后转弯到 W 点,去开拓新的领域。千万不要认为那些弯路是浪费时间。正是那些过程和弯路把你带到了今天的成就。就像你没有经历过 15 个前女友,就可能无法遇到现在的美好爱情。你可能第一个遇到的女孩,你根本无法驾驭,因为你缺乏经验,不懂得与女孩相处的技巧。
  过去的经历是无法更改的,并且你应该认识到,那些经历都是你实实在在走过的路,并非浪费人生。人生本身,从整个时间跨度来看,意义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人生的终点都是死亡,你想过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吗?是留下三本书?五个影片?还是银行账户里的存款?这些东西看似有意义,但要说它们是绝对意义,我相信很多人都无法认同。它们只是意义的一种体现,仅此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你选择做自媒体,不需要畏惧,也不要纠结于赛道问题。不是赛道不对,而是赛道永远都“对”。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探店内容永远可以做,口播内容也永远可以做。即使听说数字人技术兴起,口播也依然有其价值。我几乎可以凭经验断言,任何你现在看到的内容形式,都永远可以做下去。
  我甚至以前经常举例,就像黑胶唱片,现在大家都听 MP3 了,谁还会听黑胶唱片呢?但你依然可以把黑胶唱片做成一种独特的工艺品。世界足够大,你完全可以用旧唱片制作各种工艺品和艺术品,一定能养活自己,甚至养活全家。所以,“赛道”这个概念,我们常常过分强调它,这其实是被市场和那些卖课的人强行制造出来的一种焦虑。他们让你觉得,如果选错了赛道,就万劫不复,必须交钱让他们帮你选赛道、把关方向,从而制造出小白群体普遍的精神恐慌。
  有一句话,在这个场合我想谈谈,就是大家常听到的“选择大于努力”。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句话。我对很多观点通常不会激烈地表达个人意见,但对这句话,我却想强烈反对。因为这句话害了很多人,虽然它出自一些“大佬”之口,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是错误的。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做过一个节目,题目是《人生的成功在于不断前行,而不是在于选择》。当时我用围棋棋盘做比喻,棋盘上任何两个点都是相同的。如果你在每个落子点都纠结,那是因为在当下,你觉得每个点都差不多。你站在围棋棋盘的格子上,看看每一条线,它们都是一样的,不是吗?你之所以会纠结,正是因为每个选择看起来都差不多。更极端的情况是,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选择”。
  当我们说“选择大于努力”时,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很多人根本没有选择,或者说他们根本无法选择。选来选去,围棋格子上的四个方向都是一样的,线条都是一样的黑,一样的粗细,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终点究竟在哪里。你一直想着“我想去巴黎”,但你的村庄离巴黎实在太遥远了,你却非要纠结“我从东门出去是不是离巴黎更近一点?” 如果你执着于这种细枝末节的选择,为了几千公里的行程,想缩短几百米的距离,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考方式。
  你真正应该做的是离开这个村庄,无论东西南北,先走出去。当你走过几十条河流、山川和城市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最终在非洲安度晚年,因为你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找到了你从未想象过的爱情。还去什么巴黎呢?不去了!我听说巴黎遍地都是狗屎,不去了!所以,关键在于行动。每一条道路都是你当下所能选择的正确道路。冥冥之中,你的选择、前世的因缘、累世的积累、上帝的旨意、周围的天气,各种因素都在把你推向那条道路,你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内心就不要强行去选择。
  做自媒体也是如此。不要总是想着现在最火的是什么赛道?管它是什么娱乐、直播带货、AI 内容。你现在能做什么,就先去做什么。不要排斥 AI,也不要刻意仇视或躲避 AI。你现在掌握的技术,你对平台、自媒体、规则和法律等各方面的理解,以及你现有的技术、设备和软件,你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一定对你的未来有所帮助。不要总是回想过去,也不要幻想未来。不要总想着“我将来要成为科学家”,然后反过来说“我幼儿园应该学什么?如果学的东西和科学家无关,就都是浪费”。这就像那个经典的提问:妈妈问“我长大了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现在收银找零都用扫码支付了,根本不需要减法,我学数学干什么?” 难道仅仅为了培养少量科学家,就要让全世界的孩子都如此辛苦地学数学吗?你觉得合理吗?
  但我认为,那些数学、语文、天文、地理的学习训练,塑造了今天的你。即使你已经忘记了大部分所学知识,但它们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让你成为了今天的你。当你走到人生的某个阶段时,你会发现,你人生早期的经历与现在的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数个变量共同造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你。这种独特性不仅仅体现在 DNA 层面上,更体现在你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独特性还在不断变化,前一秒的你和现在的你都略有不同。这就是人生的有趣和奇妙之处。
  所以,你为什么总是执着于“选择”呢?为什么总是纠结于“赛道”呢?所有事物都在变化,你只需要随心而行,尽力做好当下你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你开始一段感情时,你真的不知道将来会经历多少段感情,但你不能因此就想“我先随便交往着,不行就分手,下一个会更好”。你仍然应该认真对待每一段感情,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你不需要像 A.D. Sapa 太子那样结八次婚,来证明婚姻关系不值得借鉴。或许真相并非你想象的那样。
  所以,我们做事做人,都应该尽可能活在当下。在当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接受自己的兴趣会改变,接受自己会成长和进步,接受自己会被环境和其他因素塑造。你无时无刻不在被海量的变量影响和塑造。不要去猜测哪个变量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直接因果关系。你能把握的,是确定的东西:我当下是否喜欢这件事?我能否在做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我是否会因为好高骛远而分心,或者总是担忧那些完全不可控的未来因素?在这个层面上思考,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应该用那些错误的念头来左右自己现在的心情,改变自己现在的行为模式。现在就行动起来,不要担心你选择的赛道将来会无人问津。相信我,只要你感兴趣,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和你一样,会对你做的事情感兴趣,否则它就不会成为一个“内容”,不会形成一个“赛道”。即使是罕见病领域,那些你叫不出名字的罕见病,全世界一搜,患者数量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我当年提出“20 万理论”时,是基于一万个说中文的人会喜欢你的内容,你就能拥有 20 万粉丝。你需要具备怎样的人格魅力,才能让一万个说中文的人喜欢你呢?对吧?所以,你要坚信第一性原理,以此来化解你在宏观层面的焦虑。就像我刚才说的,说英语的有多少人?说中文的有多少人?即使只有五千万中文观众,你需要多少人观看你的节目才能养活自己?当你这样思考时,你就不会再纠结于语言选择,甚至会发现,即使是非常小众的语种,例如老挝语、泰语,这些你可能觉得很冷门的语言,背后也都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口。只要你用心去做,同样有可能吸引几百万粉丝。只要你做得足够就能吸引到别人。所以,赛道从来都不是问题。
  再次强调,我们很多人纠结于所谓的赛道选择、语种选择、形式选择,所有这些都是从错误的方向出发,试图解决一个被误解的问题——如何用确定的方法来应对一个不确定的、纷繁复杂的世界?答案就是:做我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尽力做到最好。我刚才提到的“兴趣、进步、赚钱”三要素,其实第三点(赚钱)无需过度关注。当你真心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并尽力做到足够好时,赚钱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或者会有人购买你的服务,或者会有足够多的人观看你的影片,或者会遇到生命中的贵人,他们会看到你的才华,主动提出合作,帮助你实现商业价值。你不需要成为营销专家,不需要精通邮件列表、SEO 优化或各种推广技巧。真正重要的是,我刚才说的三件事:兴趣、进步和赚钱。其实第三点可以不必过于在意,只要你真的出于兴趣去做,并且每天都在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不断进步,那么赚钱的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我有一位学员说得很好:“每天进步一厘米,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进步。” 假以时日,你就会发现,很多人走错了方向,很多人迷失了道路。通往成功的大道上,其实并没有那么熙熙攘攘,反而显得有些孤独。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真正的成功者可能恰恰是“一匹孤狼”。如果你总是顾及所有人的感受,照顾所有人的情绪,甚至为了帮助别人不掉队而放慢自己的脚步,那你自己也很难走远。很多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只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范围内才适用。如果你真的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或者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这些话,你会发现,它们其实可能会成为阻碍你人生的重大因素。就像我刚才说的“选择大于努力”,我希望大家,如果以前认同这句话,现在可以重新思考。
  你不需要完全同意我的观点,但你要明白,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其反面。我希望你能有这种辩证思考的能力,那今天这期节目也算没有白费口舌。以此类推,对于任何一句名言警句,无论是孔子说的,还是老子说的,只要环境变了,它的适用性也会发生变化。你不能机械地、教条地去理解和运用它们。要接受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接受人性本身并没有太多变化。你说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坏,那可能是因为你对以前的人性之恶了解得不够;你说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文明,那可能是因为你对战乱频仍的古代文明了解得太少。我相信人性本身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赛道是个伪命题”。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想全盘否定赛道本身,而是想强调,在实际操作层面,你不需要拘泥于刻意向外寻求“正确”的赛道,更不要为了选择赛道而过度焦虑。你现在正在做的,并且已经被普遍定义为“赛道”的那些领域,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不必担心。你无需担心自己成为某个优秀赛道的从业者后,一旦赛道消失就会失去经济来源。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因为人性是共通的,人们对内容的消费需求始终存在。无论是竹简上的文字,龟甲上的卜辞,还是佩戴头显看到的虚拟世界,人们消费的本质都是信息和内容。我们通过知识、情感、场景、声光电等手段传递的,是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内容的本质。无论所谓的“赛道”将我们带向何方,我们都只需专注于做好当下自己喜欢且有能力做的事情,跟随自己的内心,相信内心会指引你找到最佳方向。这个方向可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允许你不断转弯、不断调整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实现个人价值,赚取财富,享受幸福生活,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履行社会责任,这才是美满和成功的人生,不是吗?
  所以,忘记那些所谓的“赛道”吧,去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勇敢地迎接挑战,不要总想着寻找模板化的、轻松容易的“捷径”,那种“躺着就能成功”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感谢你的观看。

为什么“内容赛道”是个伪命题

https://we.owaii.net/archives/extra-7.html

作者

Owaiiちゃん

发布时间

2025-03-05

最后更新 2025-03-05
评论 ( 0 )
正在加载验证组件
OωO
隐私评论